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知识 > 劳动合同期限 > 5年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

5年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2-23 09:06:26 人浏览

导读:

我们都知道,我们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但是有些用人单位不选择签订合同,那么5年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都知道,我们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但是有些用人单位不选择签订合同,那么5年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5年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

  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均为一年,也就是说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是一年,只是分不同情况,时效的起算点不同。

  就八十二条规定的二倍工资性质而言,第八十二条隶属于《劳动合同法》第七章法律责任章节。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中的一倍应为正常的劳动报酬,另一倍则不是基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而是基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故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中的另一倍在法律性质上属于惩罚性赔偿金,仅是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基数是工资标准。基于以上性质,诉讼时效按以下方式计算:

  (一)二倍工资中的属于劳动报酬的一倍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即劳动关系未终止的,劳动者随时可以提出,劳动关系终止的,诉讼时效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

  (二)二倍工资中属于惩罚性赔偿金的一倍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1款: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即诉讼时效自用工之日起的第二个月开始逐月计算一年。

  二、没签劳动合同离职有赔偿吗

  有一部分人发现,自从自己上班以来一直都没有与公司单位签定过劳动合同,于是就发现自己工作中的合法权益都不会有得到任何保障(带薪休假、带薪假日、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甚至会没有这些合法权益。那么,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就会想辞职。那么主动辞职在没有签定合同的情况下辞职者会有权利得到相应的赔偿吗?

  首先,若是主动辞职相关的公司单位在没有与你签定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肯定是不会支付补偿金的。这时候就可以去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反馈相应的情况,然后再向相关的公司单位告诉他们你已经向劳动监察部门反馈了情况了,想要和他们协商补偿金的问题。若相关的公司单位还是不肯协商,那么就可以走法律程序来讨回补偿金(去劳动仲裁委员办处申请仲裁)。

  根据《劳动合同法》中说明,公司单位若要聘请劳动者而劳动者自开始工作后一个月内必须签定劳动合同,而且劳动合同上面必须有劳动者与公司单位代表人的签名与盖章(或手指模)和生效日期。签定完合同后劳动人与公司单位代表人共同人手一份劳动合同。

  若劳动者在公司单位工作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还未与公司单位签定劳动合同,那么公司单位就必须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若公司单位不愿意支付,那么劳动者可以去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

  没有签定劳动合同获得的双倍工资与解除劳动关系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你在公司单位工作时间为满一个月未满一年内申请辞职(不论是什么原因),若公司单位还没支付给你双倍工资,那么你都可以向公司单位获取自己的那份双倍工资。申请辞职与申请双倍工资两者意义明确,互相没有联系。

  三、未签订劳动合同被辞退怎么赔偿

  按照法律的规定,如果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时,需要依法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还需要加付额外的经济补偿金。而如果是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到期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则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

  如果因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包括劳动合同到期后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工资损失、工伤、医疗等待遇损失的,除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外,同时还要支付25%的额外赔偿费用。劳动行政部门还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给予行政处罚等等。

  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一经查实,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单位改正,并可以给予罚款的处罚。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5年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的相关内容,对于以上的相关知识内容,想必大家有一定的了解了。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请及时咨询律师处理,法律快车提供专业律师,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