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人事争议知识 > 辞职 > 员工离职未提前30天劳动法怎么规定的

员工离职未提前30天劳动法怎么规定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2-11 19:36:57 人浏览

导读:

正式员工在离职的时候需要提早三十日提出,这是法律规定的内容。那么,员工离职未提前30天劳动法怎么规定的?辞职后社保的处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正式员工在离职的时候需要提早三十日提出,这是法律规定的内容。那么,员工离职未提前30天劳动法怎么规定的?辞职后社保的处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员工离职未提前30天劳动法怎么规定的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就明确赋予了职工辞职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是绝对的,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无须任何实质条件,只需要履行提前通知的义务即可。离职的时候工资可以按照约定的支付日期支付,劳动者也可以要求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一次性结清。

  《劳动法》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法》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二、辞职后社保的处理

  养老保险,有个人账户,身份证号就是帐号,辞职后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是停止交费,形成缴费年限中断,个人账户积累停止,但只要时间不长对今后影响不大;

  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年限都是可以积累的,如果中断,交够年限就可以。如果到了退休年龄,还是不够最低缴费年限,北京户口可以办理延期缴费,外地户口交够10年才能办理延期缴费,不够10年的就只能转回户口所在地续交了。

  (二)是由个人全额缴纳,即不中断缴费把过去连同企业缴纳的部分一并自己缴纳,但这样个人负担较重不太合算;

  个人缴纳的方法

  (1)首先到当地就业服务中心(人才中心)作失业登记。需提供相关的解除合同证明书、身份证复印件,领取登记表填写并申请按规定享受失业救济金待遇,同时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相关的政策优惠待遇。

  (2)提供《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身份证、单位出具的参加医疗保险时限证明书到医保中心办理医疗保险参保手续。

  (3)待业期间所欠缴费用,必须到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辖的社保中心(就业中心)个人缴费窗口。提供《养老保险手册》、《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登记卡片》、《养老保险个人怅户封存单》、《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等相关手续以自谋职业者的名义办理续保手续。

  (三)是如果到外地谋职可以办理保险转移手续,到新的就业地区。

  不管哪种方法,找到新的工作单位都可以续上,在你退休前永远不会作废。

  1、医疗保险,也有个人账户,辞职后处理方法基本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的钱可以在当地继续使用,但目前暂不能转移,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转移办法。

  2、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都没有个人账户,辞职后保险自动解除,但失业保险只要缴费满一年,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失业,就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3、住房公积金,有个人账户,企业和个人缴纳的费用,全部形成个人账户总额,就如同银行的零存整取所有权属个人,辞职后只不过停止了存钱,但账户的钱还是你的,只要符合公积金提取规定,随时可以提取,以后也可以续交,永远不会作废。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辞职后社保怎么处理的问题可以找到三种方式来解决。如果辞职后有信心在不久后找到工作重新入止可以中断缴纳;如果待业时间较长则最好自己进行社保的缴纳;同时,如果自己有跨地区重新就业的打算,辞职后还需要办理保险迁移手续到新就业地区。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浙江律师。

  三、员工辞职工资结算规定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用人单位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劳动者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代领。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员工离职未提前30天劳动法怎么规定的的相关知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就明确赋予了职工辞职的权利。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