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动态 > 青岛市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服务

青岛市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服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30 10:21:02 人浏览

导读:

“将下岗职工视为自己的亲兄妹,便会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再就业服务。”在青岛,从市再就业服务中心到行业的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都会听到这样一句掏心窝的话。一句普通的话语,却折射出各级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下岗职工的浓浓真诚与拳拳爱心。1997年8月的一个早上,第8号

“将下岗职工视为自己的亲兄妹,便会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再就业服务。”在青岛,从市再就业服务中心到行业的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都会听到这样一句掏心窝的话。一句普通的话语,却折射出各级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下岗职工的浓浓真诚与拳拳爱心。

1997年8月的一个早上,第8号热带台风猛烈地袭击青岛市。在百年未遇的强台风面前,大树被连根拔起,栈桥的防波堤被打坏,电车线路被刮断,暴雨倾盆,积水使交通中断。

青岛国棉二厂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孙瑞福和工作人员张云一大早便冲出家门,顶风冒雨涉水赶路。因为好不容易为进入中心的80名下岗职工联系输出到人寿保险公司当业务员,约好今天组织全体人员到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首次培训。为了8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就是下“刀子”也不能耽误!人寿保险公司的同志本认为他们不会来了,可看到孙瑞福和张云浑身如落汤鸡一般准时出现在大门口时,他们惊呆了,因为他俩身后一个不缺地跟着80名下岗纺织工人。惊讶变成了钦佩、理解和实际的支持。

像国棉二厂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一样,青岛市从事再就业服务工作的同志们清楚,为下岗职工提供阶段性的生活保障只能帮助他们渡过暂时的难关,而努力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才是最终目标。他们确立了四个“千万”的工作准则,即“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

说到服务,市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各级再就业机构向下岗职工提供的服务,是从下岗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全过程服务。下岗职工在哪儿有困难,再就业服务机构就在哪儿帮一把。

在青岛市南区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为下岗职工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红红火火。自谋职业指导班、计算机班、面点班、厨师班……下岗职工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转岗培训,掌握一门重新的就业的技能。据负责培训工作的尚绪全介绍,这里每年可培训近500人,再就业率达到80%。有些下岗职工经过培训后,开起了面点铺,有的厨师还走出国门实现了再就业。

青岛市的再就业服务不是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通过再就业服务体系最基层的“细胞”——居委会,将服务深入到每个有下岗职工的家庭,具体到每一个下岗职工。

40岁的下岗女职工郑德华一度思想负担沉重,整天闭门不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同志多次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使其正确对待下岗的冲击,并帮助她先在早夜市上摆地摊。后来,又利用居委会的网点帮助她开设了服装加工店和鲜花礼品店,现在月收入已近千元。

对于下岗职工来讲,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开展的“岗位信息和政策送到家活动”。

家住青岛四方区宁化路39号的某化工厂化验工郑师傅去年下岗后,想自己偷偷找份工作,可由于不了解信息,又怕见熟人,几个月下来也未找到工作。今年5月末,当街道劳动管理所所长拿着几个用工信息,登门让她挑选时,她感动万分,连她的家人都连连称道,他们真正服务到家了。

送岗位信息到家,开始有的人对这种服务不以为然,认为这对下岗职工是否过于“溺爱”,甚至有人断言这是违反市场就业规律的“行政包揽”,不利于转变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青岛市再就业服务机构的同志则有自己的主见,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在就业观念、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市场就业方式上有明显的差距,不能简单地强调市场就业,而应提供有针对性的具体化服务,将市场机制延伸到家庭,送岗位信息到下岗职工家,让有困难的下岗职工更方便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两个月来,他们已为下岗职工提供岗位信息一千多条,三百多名下岗职工成功地与用人单位进行了双向选择。

在青岛市北区第四劳动管理所,记者看到这里的劳动代理服务搞得十分红火。下岗职工若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可以将自己的各种劳动事务交给劳动管理所代管。劳动管理所将为其提供档案管理、代缴各种社会保险费,甚至提供出国、结婚、工商登记、计划生育等各项必要的服务。

青岛市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瑞德告诉记者,再就业服务工作越深入,你会发现服务的领域越宽阔。只要有利于促进再就业,下岗职工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

(中国劳动保障报.8.15)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