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劳动法辞职工资应该给多少,我提前三天申请的辞职,但是我的领导说这个月工资不给我了。

更新时间:2018-07-26 09:50:49人浏览
问题描述:
你好,我想问一下劳动法辞职工资应该给多少,我提前三天申请的辞职,但是我的领导说这个月工资不给我了。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90048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未签合同用工满一个月的,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主张经济补偿金和二倍工资。 未签合同满一个月的,违反《劳动合同》第十条“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强制性规定,属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
(十)款规定的“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的情形,属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六)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劳动者可以随时告知用人单位解除合同,并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一)款、第四十七条规定主张本单位工作年限每年一个月本人工资经济补偿金,按《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主张最多12个月二倍工资,上年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合同时按出勤一次性结清工资。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签合同用工满一个月违法为由解除合同,主张经济补偿金和二倍工资,向劳动监察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救济的,需要提交事实劳动关系证据。根据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宜的通知》(劳动法[2005]12号第二条规定,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和证人证言由劳动者举证,其余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2018-07-26 09:26:11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93271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打12334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由于公司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并要求经济补偿
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结论拒不执行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018-07-26 09:34:08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78865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辞职一般有三种情形:


1、是依法立即解除劳动关系,如用人单位对职工有暴力或威胁行为强迫其劳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职工可以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


2、是根据职工自己的选择,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是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2018-07-26 09:50:49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劳动法对辞职工资的规定
劳动法对辞职工资的规定
在公司员工是有权利对自己的工作选择辞职的,公司也不允许以其他形式来对辞职的员工进行处罚。对辞职员工的工资也需要按时发放。那么,劳动法对辞职工资的规定是怎么样的呢
工资
人浏览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您保留相关证据,申请劳动仲裁保护您的合法权益。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员工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工资怎么算
员工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工资怎么算
员工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的,工资按照员工的原工资水准和实际的出勤天数来计算。如果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劳动法
人浏览
劳动法辞职
劳动法辞职
核心内容:用人单位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手段多样、应变社会变动的能力强,劳动者相对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弱者,劳动者理应受到法律的特殊照顾。《劳动合同法》(于2008
辞职
人浏览
辞职当月的工资不发行吗?
辞职当月的工资不发行吗?
有关部门表示:应按打工者的实际工作时间支付其当月的工资因没有与厂方签订劳动合同,在新会区司前镇某车料五金厂打工的全先生在辞掉工作后,被厂方为难,最后一个月的工资
辞职
人浏览
协商不成建议申请劳动仲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提前一个月辞职工资怎么算
提前一个月辞职工资怎么算
提前一个月辞职工资应该算到正式离职前天或当天,特殊情况除外。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
劳动法
人浏览
依据《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依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三条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如果用人单位没和劳动者签合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那么就应该得到双倍工资的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未签合同用工满一个月的,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主张经济补偿金和二倍工资。未签合同满一个月的,违反《劳动合同》第十条“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向人社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对于拖欠工资的行为,劳动者可以拨打12333进行投诉举报。拖欠工资是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通过举报、诉讼、仲裁等方式进行维权。12333是劳动保障部门为提供公共服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十级工伤的赔偿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医疗费二、住院伙食补助费三、交通、食宿费四、康复治疗费五、辅助器具费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七、劳动、聘用合同期满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交15年社保60岁后,每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要根据所有因素综合确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计算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时,会结合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畴。它规定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终止和违约责任等一般性规则,也规定了一些典型的合同。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组织之间设立、变更、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