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税法 > 税收动态 > 像珍惜自己的钱一样花税收

像珍惜自己的钱一样花税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15 21:18:37 人浏览

导读:

眼看就要到年终了,各种检查、考核、评比和党内民主生活会等会议、活动日渐频繁,借机用公款请吃请喝、迎来送往的现象比较突出。目前,我国以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为代表的公务消费奢侈之风,已经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带坏了社会风气,成为滋长腐败的温床,引

  眼看就要到年终了,各种检查、考核、评比和党内民主生活会等会议、活动日渐频繁,借机用公款请吃请喝、迎来送往的现象比较突出。目前,我国以“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为代表的公务消费奢侈之风,已经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带坏了社会风气,成为滋长腐败的温床,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有效解决行政成本浪费这个民众诟病已久的痼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造成行政成本浪费的症结在哪里?

  一是行政成本意识淡薄。长期以来,人民更多是关注行政效率和办事质量,而忽略行政成本问题,形成了公职人员只注重政绩、不计成本、“敞着口子花财政钱”的不良风习。在考核中对行政成本也不够重视,这使政府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这些因素导致绝大多数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缺少“行政成本”的观念。

  二是预算管理制度漏洞多。财政预算的约束力比较薄弱,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时,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大量预算外资金,容易导致更多的浪费行为。对预算内资金的使用,没有鼓励节约的机制,浪费怎么处罚,节约怎么奖励,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是行政成本使用监督管理软弱。群众和舆论媒体监督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强大的监督制约力。有些行政支出制度或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处罚措施疲软,落实执行不力。

  四是责任主体虚位。目前,我们没有把节约行政成本的责任落实到人,责任主体缺位,造成了“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局面。

  如何有效遏制行政成本浪费?除了温总理提出的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和公款出国,严格控制津贴、严格控制会议、文件、庆典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等措施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行政成本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

  树立行政成本理念,像珍惜自己的钱那样花费税收。公务员要牢固树立现代绩效意识,以有限的财力有效地转变为行政处理,最大限度节约行政成本。有些人因为公务消费用的是国家的钱,所以出奇的大方。但是“国家”仅仅是一个名词,它是靠公民的税收维持运作的,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为了对社会和纳税人负责,作为行政部门,要好好支配人民缴纳的税收;作为党员干部,对待税收要像对待自己的“血汗”钱一样,倍加珍惜。

  强化节俭意识,弘扬优良作风。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一切事业。我们政府机关和党员干部更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也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同时,群策群力,调动公务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引导大家积极思考怎样做才能用最少的钱做最有效率的事情,形成创新节约、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

  严格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制度的约束力。首先,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政府部门不得任意更改经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强化财政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次,将预算外资金,纳入政府预算控制之内,规范政府支出行为。

  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行政预算的使用。一是精细化,明确规范公务消费。政府应该对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对公务消费制定一些严格而又明晰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不能过于泛化与模糊化。同时,要严格执行既定的标准和制度,尤其是严格公务消费的审批、报销和审计制度。二是阳光化,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众对财政收支应享有知情权、监督权。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向社会清楚地公布各行政单位的行政支出项目、用途和费用,使行政成本更加透明,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三是整体化,形成监督合力。纪检监察和审计等监督部门要强化党政机关行政成本的监督检查,发挥并加强社会团体、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力量,促使党员干部改掉陋习,在节约方面作出表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提供优质、充足的公共产品方面,为拉内需、保增长创造条件。

  重视行政成本的考核,对行政浪费严重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明确行政成本控制的责任主体,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并健全这一方面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厉行节约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激励;对浪费现象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予以问责追究,不能查而不究。

  只有当各级官员在强烈的成本理念和节俭意识的引导下不愿消费,在强大的监督管理的制约下不能浪费,在严厉的责任追究的震慑下不敢浪费,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公务浪费现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