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民法典 > 合同 >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 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11-09 22:50:11 人浏览

导读:

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分情况讨论的,如果合同当事人尚未履行合同义务的,便不需要履行合同义务;如果已经履行相应义务的,便应当恢复原状。合同约定解除并不需要催告。

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一、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表现如下:

  1.尚未履行的合同义务,不需要履行;

  2.已经履行的合同义务,应恢复原状。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合同约定解除是否需要催告

  并不是解除合同都需要催告继续履行合同函。需要发送催告继续履行合同函的情况: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的解除分为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该法条未规定解除合同必须经过催告程序。

  三、合同解除的法定条件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该合同失去意义,应归于消灭。在此情况下,我国合同法允许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的方式消灭合同关系。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此即债务人拒绝履行,也称毁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法律快车提醒,作为合同解除条件,它一是要求债务人有过错,二是拒绝行为违法(无合法理由),三是有履行能力。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此即债务人迟延履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某些合同而言,履行期限至为重要,如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合同目的即不能实现,于此情形,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法律针对某些具体合同规定了特别法定解除条件的,从其规定。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