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改革 > 医疗改革解读 > 怎样的医疗体制最让民众满意

怎样的医疗体制最让民众满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05 12:52:31 人浏览

导读:

《卧底经济学》连载五怎样的医疗体制最让民众满意当前,美国上下正为医疗体制改革激辩不休。本书指出,尽管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系统问题多多,但由政府包办一切的思路同样不可

《卧底经济学》连载五
怎样的医疗体制最让民众满意

  当前,美国上下正为医疗体制改革激辩不休。本书指出,尽管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系统问题多多,但由政府包办一切的思路同样不可取。在作者看来,理想的医疗体制是让病人负担大部分费用并保留其选择权,同时将最沉重的成本留给政府或保险公司,这样才能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消极影响,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让多数人看得起病。

  市场和政府都不可靠

  正如我们已发现的那样,美国以私营保险公司为基础的医疗体系漏洞大、花钱多、官僚问题严重。而且,它向病人提供的选择,往往并非后者力所能及。那么政府能做得更好一些吗?毕竟,大家都在抱怨市场失灵,指望政府能把所有事情搞定。

  很遗憾,市场会失灵,政府也会失灵。政治家和官僚都有自己的动机。当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时,大家的选择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有个例子正好可说明这一道理,那就是英国的国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NHS)。它几乎是完全免费的,你进入这个国家任何一家诊所或医院,都能得到免费医疗。

  然而,这个系统过度拥挤,人们经常需要排长队等待,而且病人的选择权不是该系统的主要特色:你要么接受医生认为正确的任何治疗方法,要么什么也得不到。调查显示,17%的美国公民对本国医疗体系感到满意,而英国公民对自己国家医疗体系的满意率为25%——比美国稍好,但也不算高。

  给病人提供选择机会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医疗体制问题?在美国,以保险为基础的模式出现严重偏差,其结果是代价高昂,而且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英国的方法则是将市场完全抛到一边,代之以另一套体制。这套体制由专门评估机构加以规范,而不是经由市场指引,就好像前苏联的机制被引进了英国各郡的医院和诊所那样。

  所以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否有一种折衷方案,能够解决医疗成本问题,同时不必牺牲病人的自主权,导致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健康值多少钱?或者说,如何给病人提供选择机会、让他们承担责任,同时不给他们加上无法承受的重担?

  笔者以为,最好的体制是迫使病人负担大部分费用,从而激励他们获取信息、做出既符合自身利益又省钱的选择,但同时将最沉重的成本留给政府或保险公司(这或许能奏效,因为多数病情不会是灾难性的,所以不需要保险)。而且,每人都应拥有医疗储蓄账户,政府应通过这个账户对贫困或有慢性病的人进行补助。

  只有在特定治疗方案非常昂贵时,病人才可获得灾难保险的赔偿,但灾难险的价格是比较便宜的。为此而进行的储蓄也不是什么问题:只需降低每个人的税款——比如说每年1500美元,然后让他们将钱存入一个医疗账户。对于付不出这1500美元的,政府可拨款补足其中的差额。因为该体制是强迫性的,所以病人也不会做出不当的选择。

  跳出非此即彼的误区

  如果你参加了这样的项目,你的医疗储蓄将自动成为一种高利息的银行账户。对多数人来说,年轻时的医疗费是较低的。所以当你40岁时,你的账户里就可以有3万美元,足够购买大量医疗服务。当然,一次昂贵的治疗就能将它花光,不过灾难险能弥补你的支出。

  当你到了退休的年龄,而医疗储蓄账户里的钱仍超过某个最低限额,那么你就可以把超出部分存入自己的养老金。因此,在生命的任一时刻,你将只愿把钱花在你认为绝对必要的地方。如果你觉得预防是正确的治疗方式,比如戒烟,那么这是你的选择(吸烟的习惯在多年后可能使你的医疗支出很大)。同时,灾难险仍会为你的肺移植买单。

  事实上,在新加坡,上面描绘的体系已成功运行了近20年。每年,每个新加坡人的个人医疗支出约700美元(美国人约2500美元),新加坡政府仅需为每人支出300美元(相当于英国政府支出额的1/5、美国政府支出额的1/7),而一般新加坡人都能活到80岁。

  新加坡的成功之所以不同寻常,或许在于医疗政策的争论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一方认为应依靠市场,另一方则强调政府能做得更好。这种孤立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要回答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理解为什么市场能够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市场为何会失灵。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