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仲裁 > 劳动仲裁调解 >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受理登记制度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受理登记制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30 14:48:37 人浏览

导读:

在去进行劳动纠纷处理的时候,一般都是先通过仲裁进行调解处理,之后才能申请进行诉讼,那么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受理登记制度?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去进行劳动纠纷处理的时候,一般都是先通过仲裁进行调解处理,之后才能申请进行诉讼,那么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受理登记制度?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受理登记制度

  1、协商程序

  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争议的问题直接进行协商,寻找解决纠纷的具体方案。与其他纠纷不同的是,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一方为单位,一方为单位职工,因双方已经发生一定的劳动关系而使彼此之间相互有所了解。双方发生纠纷后最好先协商,通过自愿达成协议来消除隔阂。但是,协商程序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双方可以协商,也可以不协商,完全出于自愿,任何人都不能强迫。

  2、申请调解

  调解程序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根据《劳动法》规定: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委员由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一般具有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又了解本单位具体情况,有利于解决纠纷。除因签订、履行集体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外均可由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但是,与协商程序一样,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且调解协议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仲裁程序

  仲裁程序是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程序。该程序既具有劳动争议调解灵活、快捷的特点,又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手段。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申请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选择程序之一,也是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即如果想提起诉讼打劳动官司,必须要经过仲裁程序,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程序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诉讼程序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官司。诉讼程序的启动是由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启动的程序。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作出的判决也具有强制执行力。

  二、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范本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

  三、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一、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属于本公司内部机构,组成人员由公司领导、公司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代表出任。

  二、出任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成员的职工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或者由公司行政会议推荐、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同意。

  三、我公司女职工较多,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成员中应有一名以上的女职工代表出任。

  四、劳动争议调解小组组长由公司党支部书记或工会主席担任。

  五、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接受上级工会组织的调解工作指导,接受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业务指导。

  六、劳动争议调解应严格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得延误当事人向上一级组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间。

  七、劳动争议调解的程序是:

  1、接受某一方当事人的劳动争议调解申请。

  2、向当事人发出书面受理通知。

  3、进行认真地调查取证,并形成书面取证材料。

  4、提前3天向当事人发出召开调解会议的通知。

  5、调解过程中应有一名工作人员作好详细记录。

  6、制作《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并经当事人签名。

  7、指定调解结果的落实部门或人员。

  8、监督每一起劳动争议调解事件的落实情况,做好善后工作。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受理登记制度的相关内容,调解是民事案件处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请及时咨询律师处理,法律快车提供专业律师,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