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在工作的时候受伤了,我去做了工伤认定,后来公司不认,工伤认定了公司不认我应该要怎么办

更新时间:2018-07-26 00:00:59人浏览
问题描述:
我今年在工作的时候受伤了,我去做了工伤认定,后来公司不认,工伤认定了公司不认我应该要怎么办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8831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一)《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二)用人单位未按上述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2018-07-25 23:36:08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80728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法律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按照前款规定应当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的样式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制定。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2018-07-25 23:39:23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8574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1、建议劳动者催促单位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者自己也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3、认定下来后,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4、工伤认定后,治疗终结可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然后根据鉴定结论享受《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工伤待遇;   
5、如果错过了工伤认定时间,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8、如果单位拒绝赔偿,建议申请劳动仲裁维权
2018-07-26 00:00:59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不做工伤认定算工伤吗
不做工伤认定算工伤吗
我们知道,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可能会由于某种意外而受到了人身伤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工伤认定程序麻烦,想不做工伤认定。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不做工伤认定算工伤吗?
工伤认定
人浏览
社保部门是怎么认定的?是否进行劳动能力伤残鉴定?
全部5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确诊为职业病单位不给认定工伤怎么办
确诊为职业病单位不给认定工伤怎么办
确诊为职业病单位不给认定工伤的,劳动者可以自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
劳动法
人浏览
没交社保,公司不申请工伤认定如何才能报工伤?
没交社保,公司不申请工伤认定如何才能报工伤?
单位为本单位的职工缴纳社保是法定义务,职工在发生工伤事故或患职业病,单位为职工申请工伤认定,让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是若用人...
工伤认定程序
人浏览
公司不做工伤认定怎么办?
公司不做工伤认定怎么办?
问:2009年3月,我与一家服装公司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去年8月,我在工作中受伤,治疗花费了4万余元,并落下七级伤残。但服装公司一直未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认
工伤争议
人浏览
上下班途中工伤怎么认定
上下班途中工伤怎么认定
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合理路线上的上下班途中;2
劳动法
次播放
关于工伤认定方面的规定在《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中有明确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故意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刑事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非主要责任,可以认定为工伤,建议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工伤按事假处理不合理,建议先申请工伤认定,根据鉴定结果主张赔偿,如果公司不赔偿可以申请劳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1、建议劳动者催促单位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者自己也可以在事故伤害发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1、建议劳动者催促单位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者自己也可以在事故伤害发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你好,这种情况能要求的医药费,停薪工资还是可以要求的 你医药费花了多少 我需要知道一些具体情况及案件的关键信息,以便于具体给你法律指导,你这边方便的话,可以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可自己申请劳动关系确认仲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暑假工老板不让辞职可以到当地人社局投诉或申请仲裁,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可以在30天届满后,直接离职,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工地工伤需要的材料有:劳动合同;没有劳动合同的应提交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签了两年合同并不要求一定要做满两年,做满两年只是基本的合同意识,如果在工作期间有其他问题不想继续工作的,可以提前向单位申请辞职,与单位协商一致即可。法律依据:《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