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又与现任配偶(同样患有严重智障,现在有人追究他刑事重婚罪案件,请问他是否或能否承担刑事责任?

更新时间:2018-12-13 12:46:44人浏览
问题描述:
我叔叔是个患有轻微精神病的人,6年前与前配偶(患有严重智障,未治愈)领取了结婚证,由于3面前配偶突然失踪(后未办理相关失踪手续)现又与现任配偶(同样患有严重智障,未治愈)领取结婚证,现在有人追究他刑事重婚罪案件,请问他是否或能否承担刑事责任?
4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综合法律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95035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重婚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的罪名,犯重婚罪,要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重婚罪属于持续犯,追诉时效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也就是从十六年中止重婚行为后五年内是该罪的追诉时效。
重婚罪属于“不告不理“,要追究其刑事责任,需要女方在男方中止重婚行为五年内到法院提起诉讼。
2018-12-13 12:31:11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57638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在认定重婚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与重婚的区别。重婚系是以夫妻关系的名义共同生活,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则不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与那些应由道德规范调整的通奸、婚外恋等行为相区别。
通奸是指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秘密、自愿发生两性关系的行为。婚外恋则泛指已婚者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恋情。通奸、婚外恋都属于有悖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一般由道德规范调整。
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则属于婚姻法禁止的违法行为,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民事法律后果。
婚姻法不但在总则中明令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且还在其他章节的相关条文中规定了这一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2018-12-13 12:38:17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5058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重婚在中国《婚姻法》第十条中被规定为“婚姻关系无效”列。而婚姻关系无效的法律后果,不外乎对追究重婚者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1、刑事责任  犯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基于重婚严重侵犯了无过错方的人身权利,妨害与破坏了婚姻家庭安全,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因而许多国家的刑法都确定重婚是一种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中国现行刑法明确规定重婚为一种应受刑事制裁的侵犯人身权利罪,中国《婚姻法》与现行刑法相适应,在第45条中明确规定:“对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民事赔偿责任  基于事实上的重婚、变相纳妾、第三者插足等行为,是对夫妻忠实义务的违反,它严重侵犯无过错方的同居权、贞操保持权等一系列配偶权利。由此决定法律不但应当对重婚者予以刑事惩罚,而且还应当由重婚者对无过错方承担惩罚性的赔偿责任。刑事惩罚重婚者是手段,保护无过错方的婚姻家庭权益才是目的。  为此,婚姻法律制度应当设置对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因重婚罪造成无过错方损害的,应当得到赔偿。中国《婚姻法》第46条第1项规定:“因重婚的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由此体现了对无过错方损害的经济补偿。这对无过错方具有补偿性,对重婚者则具有惩罚性。  在离婚诉讼中,如果确实是因重婚引起婚姻关系破裂而导致离婚的,“重婚人”与“相婚人”对无过错方应负连带赔偿责任。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婚姻家庭权益,都规定了只要具备包括重婚、通奸、遗弃等妨碍婚姻存在的离婚法定事由的,过错方都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此,中国《婚姻法》合理借鉴了外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有益经验,明确规定因重婚或婚外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2018-12-13 12:44:22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79543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重婚是破坏国家婚姻制度的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证据确凿的重婚行为要依法定罪处罚,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一夫一妻制度。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的违法行为,即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婚姻关系。构成重婚须具备两个要件:  
1、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已存在有效的婚姻关系,或者说前一婚姻关系仍然有效存续。这是构成重婚的前提条件。如果双方均没有婚姻关系的存在,是未婚、离婚或丧偶的人,自不构成重婚。如果一方或双方虽有婚姻关系,但其婚姻已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亦不构成重婚。但是,对于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的当事人,在其婚姻未被依法定程序宣告无效或撤销之前,仍属于有配偶的人,若与他人结婚,则构成重婚。  
2、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称为法律上的重婚;二是虽未经结婚登记,但又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称为事实上的重婚。由于法律上的重婚不易实现,故现实生活中事实上的重婚为重婚的主要表现形式。
2018-12-13 12:46:44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单位犯罪承担的刑事责任有哪些
单位犯罪承担的刑事责任有哪些
在刑法上,除了自然人犯罪之外,也规定了单位犯罪这么一说,对于单位犯罪,也是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单位犯罪承担的刑事责任有哪些?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
人浏览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重婚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与配偶登记结婚后,与他人又登记结婚而重婚。也即两个法律婚的重婚。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有重婚者欺骗婚姻登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刑事辩护
人浏览
精神病人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
人浏览
重婚罪的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序有两种
重婚罪的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序有两种
(1)自诉。依据1998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89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重婚罪的被
重婚罪
人浏览
在认定重婚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与重婚的区别。重婚系是以夫妻关系的名义共同生活,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则不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2.有配偶者与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刑事诬告陷害罪判几年
刑事诬告陷害罪判几年
构成诬告陷害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
刑事辩护
人浏览
1、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的,可以在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故意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要有相关证据支持。
全部8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模仿作品算是侵权吗
模仿作品算是侵权吗
模仿他人作品是否侵权?法律给出明确答案:未经授权或同意,模仿作品并歪曲、篡改,属于侵权。侵犯著作权需承担相应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等。本文详细解读模仿侵权的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
人浏览
1、不构成重婚罪的,因为离婚判决在之前已经生效了,双方已经不存在婚姻关系了;任何一方都可以结婚的;你的再审只是对于财产的处理; 2、具体请咨询本律师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定金在店交了是不是可以退
定金在店交了是不是可以退
定金具有担保作用,在店交了一般是不可以退的,但收取定金的一方违约,则需要两倍返还定金。定金合同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其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
定金合同纠纷
人浏览
要承担刑事责任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诉讼费一般都是败方出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抄袭别人的作品犯法吗
抄袭别人的作品犯法吗
抄袭他人作品属于违法行为,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法律对抄袭行为制裁严厉,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但合理使用原则允许特定情况下使用作品,需遵守规定。
侵权行为
人浏览
什么时候可以鉴定伤残
什么时候可以鉴定伤残
伤残鉴定应在伤情稳定后进行,通常交通事故伤者在出院三个月后鉴定。鉴定机构需具备资质,可由律师、交警或当事人委托。选择机构时,考虑其专业性、信誉度和备案情况。
工伤伤残鉴定
人浏览
行政合同属于行政行为吗
行政合同属于行政行为吗
行政合同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式,但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了解行政合同的特征和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有助于更好理解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本文将详细解析行政合同的性质及其
行政合同
人浏览
能否向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帮助以索要赡养费
能否向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帮助以索要赡养费
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帮助以索要赡养费。赡养费应当包括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等。发生赡养费纠纷问题可以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赡养费纠纷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