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管理 > 医院管理 > 输液泛滥,医院有意为之?

输液泛滥,医院有意为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02 04:57:08 人浏览

导读:

孙刚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日前透露,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平均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也显示,中国患者的注射次数占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是一个医学

   孙刚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日前透露,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平均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也显示,中国患者的注射次数占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是一个医学常识。但为何医院输液间总是人满为患?到底是“输液好得快”的观念影响,还是医院利益驱动?

  “输液好得快”是“迷信”

  当前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无论大小医疗机构的输液室内都是人头攒动,堪称“吊瓶丛林”。“如果不加限制,来看急诊的几乎100%要输液。”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潘曙明说。

  “输液好得快”,很多患者及其陪同家属都这么认为,医学专家将其归于一种“迷信”。专家介绍,过去因技术限制,口服药见效较慢,而且每天要服好几次,不方便,而现在的口服药完全可以达到静脉注射的相同效果,且不少一天只要吃一粒即可。吃药和输液疗效差不多,安全系数却不同。潘曙明说,输液毕竟是外界物质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可能发生各种输液反应,而且在输液过程、药物保存及配伍环节中也有可能发生意外。

  卫生管理专家孙晓明教授说,事实上大多数感冒发烧都可不药而愈,国外很多医生的医嘱就是“多休息、多喝水”,连药也不开,更别说输液了。但在国内,如果医生这样处理,往往会被认为是“怠慢”病人。一些急诊医生无奈地说,不少病人不顾是否需要,直接要求“挂盐水”,否则甚至会拍桌子。

  “为了安全,我们对病人输液有所限制,比如每天只能输一次等,但即使如此,输液率还是居高不下,其中一大半根本没必要。”潘曙明说。

  医院确实存在利益驱动

  众所周知,目前的公立医院存在趋利动机。那么,输液多配药少,是否是医院有意为之?

  “从经济上讲,输液无论对患者还是医院都不"合算"。”潘曙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普通的二代头孢菌素为例,一盒药40—50元,能吃三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输液一天至少80元,还不算病人来回的交通成本。医院也亏本,输液收费6—7元,但要提供价值几元的皮条,加上场地和护士的人力支出,“至少在上海的大医院是收支倒挂。”

  过去看病,打针是常事,为何现在少了?业内人士说,肌肉注射的花费比口服药贵,比输液要便宜一半,但目前医院打针大多局限于一些特殊药品如胰岛素等。一个原因是抗菌素的剂型发生了变化,适合肌肉注射的较少,医生可选择面窄。另外,打针要往返多次、生理疼痛、对隐私的顾虑等,都造成病人的接受度较低。

  但专家同时指出,输液如此之多,与医院的利益驱动也脱不了干系。专家坦言,在某些医疗机构内,对病人不管是否需要都是“三素一汤”,即“抗菌素、激素、维生素加生理盐水”,说穿了就是回扣或者加成高。虽然近几年申城大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但还是多在40%左右,而国际上的平均数据是20%。“在药品收入还是医院主要收入的前提下,让医生主动拒绝病人的输液要求,放弃更高的收益,显然不现实。”

  加快医改遏制过度医疗之源

  专家表示,输液泛滥对抗菌素滥用推波助澜,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超级耐药的病例多次出现,表明警钟已经响起。但除了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帮助普通患者纠正不良用药、就医习惯外,还需加快医改步伐,从源头上遏制输液泛滥等过度医疗现象。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是一个契机。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说,今年开始,上海的基层医疗机构都将配备使用688种基本药物,不但可有效遏制药价虚高,降低医药负担,市民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他建议,大医院的基本药物目录应早日出台,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此外,政府责任也不可缺失。以闵行区为例,近年来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政府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社区医院输液率保持在10%左右。

  孙晓明说,目前我国医保是事后按项目支付,造成大量的浪费。而国际上先进的方式是按社区人口支付,即根据社区人口设定一个合理的医保额度,支付给该区域所属的医疗机构,由其控制支出,促进节约。在医院,则实行按病种支付,规定某种疾病的费用上限,可有效杜绝大处方、大检查,控制包括输液泛滥在内的过度医疗现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