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动态 > 做手术家属DV摄录,尴尬了谁?

做手术家属DV摄录,尴尬了谁?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2-20 23:29:00 人浏览

导读:

日前,在广州某三甲医院血液科工作的周医生(化姓)经历了他从医20多年来最尴尬的一刻:当他为一名白血病病人做穿刺的时候,站在一旁的病人家属竟然拿出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我奇怪地问家属这是为什么?家属理直气壮地回答:‘万一病人有什么三长两短,我拍

  日前,在广州某三甲医院血液科工作的周医生(化姓)经历了他从医20多年来最尴尬的一刻:当他为一名白血病病人做穿刺的时候,站在一旁的病人家属竟然拿出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我奇怪地问家属这是为什么?家属理直气壮地回答:‘万一病人有什么三长两短,我拍的这些就是证据。’”说起这件事,周医生的内心至今无法平静。 (据1月21日《广州日报》报道)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或者说契约经济,比如说医患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方出钱,一方治病,从这个角度分析,患者家属对主治医生全程DV伺候以获取直接证据,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医生实在没必要如芒在背。何况现在医疗官司实行“举证倒置”,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该医生正可以此自证,也是好事。

  但该医生事后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并“受事件影响,连续几天都难以集中精神工作,内心无法平静。”。这可以理解,人都有尊严,尤其是被世人褒扬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受过高等教育,社会地位较高,讲究面子。现在却被人怀疑,要被录象,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是够大的。但笔者认为,最应该感到尴尬的不是医生,而是现行的医疗制度——财政投入不足造成的逆淘汰制度。

  “国家把医院定为公益性,但却并没有相应的投入,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只占世界卫生投入的1%,而我们却服务了世界22%的人口,医生的技术劳动成本低得可怜。医院为了生存,只能将药品进价上浮10%~15%再卖给病人。”

  此话出自各大医院负责人之口,尽管有自我辩解的意味,也并不足以成为医院乱收费的理由,但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以药养医是迫不得已,如果医生都改行或者流失,或者医院难以生存,患者去哪儿看病?

  过去我们一直陷入人性善恶的无谓纷争之中,其实人性本无善恶,人性时时受现实制度规范引导,除非那些理想主义者,他们可以不受制度的制约,如可敬的“李存田”医生制造“带血的善款”,“这些善款本身就不干净,都是带血的。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唤醒社会的良知。”这是一个化名叫做“李存田”的张医生所说的话。整整3年,他不愿暴露真实身份,把收受医药回扣的钱每个月都寄给了安徽省妇联儿童部做捐款,少则数百,多则数千,捐助贫困失学儿童近百名,金额达4万多元。(1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就是这位人格高尚,恪守医德的白衣天使,“在单位他被骂为‘叛徒’,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处境越发险恶。”,与他命运相仿的还有湖南的一位医生,屡屡受到同事的拳打脚踢,身受重伤,工作也丢了,还有哈尔滨天价医药案中的那位主治医师……他们都是单位的叛逆者,与风车作战的唐·吉诃德,他们不顺从单位的潜规则,他们只得走人,被淘汰——那些丧失医德,大肆收授红包、回扣者却逍遥自在。

  再回到新闻事件中去,患者家属全程DV伺候,显然表明他们对医生极度不信任,因为有太多的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你没法相信——哪怕是真白衣天使。在这里真得感谢科技的发达,要是没有DV机,那就靠肉眼,而肉眼看到的“证据”却不能被法院采纳。但是,靠高科技监督医生固然可以获取直接的证据,但这无形中却干扰了医生的工作,给医生造成了精神的压力,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可见,靠个人监督是无法真正完美的,要靠制度改进。

  制度改进其实再简单不过——那就是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而报道说我国去年的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很叫人兴奋;但社会福利却没随财政增加,却叫人疑惑——钱都干什么去了?这样的财政增加意义何在?现在卫生部提出建平价医院,对增加财政的事却很是含糊,没有了钱,平价医院怎么运转?难道提出一个美好的建议,任务就完成了,百姓就能放心看病了?

  (稿源:红网)

  (作者:王伟)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