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管理 > 医护人员管理 > 医生“走偏”制度使然

医生“走偏”制度使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03 17:05:21 人浏览

导读:

现在以临床为本的医生越来越少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到底,以临床为本的医生什么样?笔者认为这样的医生应该是,多接触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多关注患者的病情动态,对了解患者的诉求,多解决患者的问题。以临床为本,归根到底就是医生围着病人转,而不是患者围着医生

  现在以临床为本的医生越来越少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到底,以临床为本的医生什么样?笔者认为这样的医生应该是,多接触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多关注患者的病情动态,对了解患者的诉求,多解决患者的问题。以临床为本,归根到底就是医生围着病人转,而不是患者围着医生转。

  然而,在大医院尤其是教学医院,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医生,大多是主治医生以上的资深医生。他们把临床一线工作的时间缩短,似乎有许多合理的理由,如搞科研与教学、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业务进修等。

  资深医生因故远离临床,并非其个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医院对资深医生的临床工作管理制度,如果有的话,也近乎是形同虚设。而且,如果这样的制度对医生既无约束作用也无激励作用,也就等于没有制度。

  如何让资深医生以临床为本?显然首先要实施制度“纠偏”。主要是建立针对各级医生的、约束与激励并举的临床管理制度。北京市卫生局最近便开了个好头,它对本市大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的出门诊次数和停诊次数进行了严格规定。制定这个硬性指标,无疑可以强制性约束医生的工作行为。如果将其与奖惩挂钩,使制度更具激励性,那么这个制度会更加完善。

  既约束又激励的、更加完善的临床工作管理制度,一定利于各级医生从“被动纠偏”变为“自觉纠偏”。

  作者黄燕为健康时评人。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