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法 > 劳动合同动态 > 延长退休年龄褒贬不一 背景国情复杂

延长退休年龄褒贬不一 背景国情复杂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3 13:14:33 人浏览

导读:

上世纪末至今,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一项措施,延长退休年龄屡被提出。

  上世纪末至今,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一项措施,延长退休年龄屡被提出。

  一个最主要的压力,来自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老龄化压力,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企业养老保险体系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型。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在企业全面实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所谓“现收现付制”,就是用当代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这一制度所对应的社保基金账户,是一个用全社会工作一代当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来支付退休群体养老金的统筹账户。

  随着生育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工作一代需要供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67亿,约占总人口的12.5%,赡养比已达到11.6%,即每100名劳动人口要负担11.6名老年人。有研究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退休人员将超过1亿,在职职工对退休人员的比例低至2.5∶1。

  基金积累制,则是指一个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由社保经办机构,建立相应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将这些不断积累的资金用于投资,等参加者退休后,该基金再以积累的养老金和投资所得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是一种把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即把以往代际抚养模式改为劳动者自我供养。但这一安排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基金自身能够有效地保值增值。

  目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运作方式为: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0%缴费,进入社会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个人每月缴纳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累积,以培养个人责任意识并缓解统筹基金压力。学界对此种模式颇多赞扬,称其“既能缓解未来养老金支付危机,又能够实现代际再分配功能与激励功能的结合”。

  而事实上,这一美好愿景很难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缺口过大,而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又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进程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本世纪初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注资,开展做实“个人账户”的国家试点,但截至2009年底,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所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不过1569亿元。虽然目前统筹账户有着超万亿的结余资金,但若将当前的高额结余用于填补个人账户,统筹基金现收现付的压力将立即显现。

  据测算,当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来的加权通货膨胀率为2.22%??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不仅未能按制度要求实现保值增值,反而处于缩水状态。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管理的方案已酝酿多年,然而迟迟未有出台迹象。

  据财新记者了解,一直传说今年出台的个人账户投资办法目前将继续搁置,年内恐难出台。而个人账户最终的支付差额,仍需统筹基金负担,反而加大了统筹基金压力。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职工工资低,工作条件恶劣,延迟退休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一位自称国企的下岗女工的网友在财新网留言说:“我坚决反对推迟退休年龄,因为我们这些下岗女职工年龄大都超过45岁,想出去找工作很难,也没有企业愿意招雇年龄这么大的人1

  更多反对的出发点,源于自身养老金收益之失。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稍作计算,便知道推迟退休年龄是“得不偿失”。

  一般而言,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个人账户。在职职工每月工资的8%进入该账户强制储蓄,待退休后按月计发,多缴多得。退休年龄越晚,缴存年限越长,计发月数越少,每月领取的待遇便会提高,但总额是不变的。另一部分,则从统筹基金内支出。退休年龄每推迟一年,从统筹基金内支出的基础养老金仅增加1个百分点,职工却要多缴一年的费、少拿12个月的待遇。对缴费年限较长、缴费额度较高的缴存人而言,推迟退休年龄尤其不“划算”。

  不过,对于推迟退休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王延中即介绍,一些公职人员,例如50多岁的女干部、女教授,到了退休年龄往往愿意继续干下去。对推迟退休年龄呼声最高的群体就包括妇联,要求男女同龄退休。

  事实上,除了学者对于老龄化的担忧,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呼声,主要自于这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目前仅有少数地区试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其他大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均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之中,在职时不必支付养老保险费用,退休金则由财政负担,且待遇远远高于企业职工。与此同时,这些工作往往与体能无关,且“越老越吃香”,老干部、老教授临近退休时参与工作的意愿依旧强烈。

  这种反差亦成为企业职工强烈反对延长退休时间的理由。有观点认为,延长退休年龄,等于是用企业职工创造的财富,供养了更多无需缴纳保险费的“公务员”。

  鉴于此,不少学者表示,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涉及多方利益,在未能理顺现有养老保险制度格局,并穷尽其他应对老龄化措施的情况下,不可能草率出台。就业权衡

  实际上,人保部多年未能正式将延长退休年龄提上议事日程,更多是出于对就业压力的考虑。在9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来进行研究”。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也表示,目前来自就业与社会保险两个方向的冲突和矛盾明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王延中看来,当前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充分,但已开始逐步走向劳动力的短缺。拐点何时到来,学界说法不一。“但等到人口拐点到来时再调整退休年龄,则为时已晚,需要现在开始早做打算,循序渐进。”

  这一观点在学界基本成为共识。学者普遍赞成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折中方案。申曙光即建议,“可以现在公布一个目标,例如2015年开始逐步延长,给社会一个充分的讨论、准备的时期。”

  专家普遍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并不会挤压就业,但未来若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考虑到企业的压力,应适当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

  问题是,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人保部官员介绍,2010年中国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400万人左右,而当前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到1200万。另外,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为数约1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在不少反对者看来,推迟退休年龄,势必挤压年轻一代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强调编制名额的正规就业部门,老人不退,新人的就业、晋升机会将受到严重影响。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内部便普遍实行内退、早退政策,以为职工子弟提供就业机会。

  一些学者的测算也显示,如果从现在起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增加的劳动人口将达到3000万-4000万,这无疑会使整个社会无法承受过大的就业压力。

  但王延中并不认为早退或者提前退休,就能给年轻人够腾出工作岗位。他说,很多提前退休的人,依然在以其他方式就业。只是从正规就业转向了非正规就业,而就业的总量并没有变化。

  人保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亦持相同观点,认为退休后再就业者反而有特殊的竞争优势,因为新的用人单位不需要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所以提前退休的人并没有为年轻人腾出岗位。

  企业从自身效率出发,并不都愿意雇佣老龄员工。左学金介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工资结构,与工龄直接相关。而普通的工人,可能在40岁时劳动生产率最高。总体看来,一些老员工的待遇,和他们的生产率不相匹配。要企业继续雇用这部分老龄的员工,并不利于企业发展。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