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用人单位 > 人力资源管理 > 变人力资源为人才高地

变人力资源为人才高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8 18:18:24 人浏览

导读:

核心提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树立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

 核心提示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树立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中原经济区宏伟蓝图的实施,标志着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将进入飞速发展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空间。

  “河南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更要化优势为强势、胜势,变人力资源为人才高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加强有力的支撑。”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说。

  1、吹响高素质人才 培养“集结号”

  人才从哪里来?一靠本土培养,二靠外来引进。

  “河南已经是全国的第一教育人口大省,现有普通高校在校生139万,人均教育年限达到8.8年,职教毕业生超过了600万。这是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人力优势。”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这样说。

  谷建全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打造三支人才队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

  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在培养高创新型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方面责无旁贷。谷建全直言,我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河南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这样的定位还不相称,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还不够突出。

  高教发展关键在于提高质量。谷建全表示,做大做强优势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和河南产业发展相适应,将会是今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省教育厅也提出,我省未来十年将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2、高级技工要成 职教“主打产品”

  今年8月举行的第六届河南投洽会上,仅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在我省的投资就高达1462亿元。初步预计,1462亿元的投资,将为河南创造至少20万个就业岗位。

  大中原大招商、招大商的帷幕已经拉开,20万甚至越来越多的岗位虚位以待。但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企业开出高价聘请高级技工,但未能如愿;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预订一空等等。

  难怪香港荣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卢文端感叹说:“不要认为制造业、服装、鞋业、电子等行业需要的只是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其实还需要很多中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支撑。”

  “人”以稀为贵。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价格杠杆的倾斜已经反映了我省当前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严重稀缺。

  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机遇。谷建全表示,职业教育,这个被誉为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必须承担为中原经济区发展输送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

  过去10年,我省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共培养600万学生;未来10年,我省还将投入100亿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这些都预示着我省职业教育即将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

  但职业教育往后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像许多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观念上的不认同、资金短缺、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难题,还在困扰着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

  “不拘一格,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发展职业教育。无论是订单式培养、还是引厂入校,只要有效,就可以为我所用。”

  谷建全说,只有把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有效服务能力。

  3、市场:人才配置 “无形推手”

  今年5月,省农科院张新友研究员、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教授、许昌继电器研究所姚致清教授级高工和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王继生教授级高工等5人被评为“中原学者”。截至目前,我省已评选出15名“中原学者”。

  尽管我省启动各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但河南高层次人才总体数量还显得严重不足。全省事业单位和公有经济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139.16万人,高级职称只有12.5万人。

  “吸引人才要靠实力,经济不发展,人才早晚也吸引不来。”谷建全分析说,同样一个工作岗位,到沿海可以拿到年薪10万~15万元,内地只有5万元,人才当然不会来。企业要充分考虑人才成长的实际需求,通过市场手段给人才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支持科技人员既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还要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谷建全说,吸引人才除了高报酬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亲情、创业舞台等。现在好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这对人才必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山之石 战后德国崛起的秘密武器

  二战后的德国只花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促使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发达的职业教育。在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二元制的职业教育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与学校各为“一元”,二者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美国的实用主义人才观

  在美国,勤劳致富是“成功”的标志,最受瞩目的“成功”指标便是“有钱”。

  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传统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但是,现在美国的许多科技人才却是来自外国,每年引进的人才超过20万人,而美国自己的教育机构只能满足高科技人才需求的1/3。在美国,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可以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倍,他们的收入包括美国公司普遍设有名目繁多的奖励项目,包括:奖金、利润分成、收益分成等。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25%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约占1/5;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3出生在国外。[page]

  人才工程 河南十年人才工程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省要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以用为先,突出能力建设和市场有效配置,抓好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四个环节,需要以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培养造就一批由院士群体、50名左右院士后备人才为主的“中原学者”、6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0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构成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400个左右创新型科技团队;一支4万人左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

  ■形成2万个左右企业研发团队,省级重点支持400个左右掌握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

  ■培养引进50名左右国家级农业科学家;

  ■引进12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3500名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引进5万人次海外专家智力;

  ■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选拔资助400名特聘教授、1000名创新型学术带头人;

  ■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在全国有学术地位和影响的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300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

  精彩人生

31岁成了优秀科技专家

  讲述人:范国强

  我1980年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原河南农学院)就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已经整整30年。

  我主要从事泡桐丰产栽培与良种选育、泡桐抗性机理和林木生物技术研究工作。1994年我30岁,那年我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任务,随即被评为国家林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在31岁时就成为省管优秀青年科技专家,获得首届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能获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学校的培养。河南农业大学实施了“创新性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了人才更要用好人,学校为人才搭建了创新的平台,提供了事业发展的空间,使我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就。

  30年来,母校的变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信息化建设进步明显。1987年学校建成了当时全省最大的图书馆,可同时容纳2000余学生借书、阅览。20世纪90年代,图书杂志逐渐丰富、健全,阅览条件大大改善。查阅资料、整理数据,我的科研工作也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帮助和支持。

  不久的将来,2000余亩郑东新区农业大学新校园即将建成,母校的发展又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上职校也有大作为

  讲述人:韩淼晶

  9年前,我考上了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业。职校都注重实践,在那里读书几年,不但学习到专业技术,也培养起我干事创业的能力。毕业后,我到开封市一家钢琴行担任代课教师。两年后,我决定自己创办钢琴艺术中心。

  说干就干,租教室、买钢琴、装修房子、招聘钢琴老师……事无巨细,样样我都亲力亲为。创业之初的最困难时期,母校老师给予我很大帮助,赞助我十几台钢琴,还经常派老师来开封指导我。

  如今我28岁,已经毕业6年了,我经营着自己的鼎甲钢琴艺术中心,又在开封西区开设了一家分店,聘任30多位专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还是来自职业学校,因为我感觉到职校毕业的学生实战经验丰富,就业心态也好,愿意从基层踏实做起。

  现在回想起来,24岁创业,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冲劲?其实,在职校学到了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我就是凭借这种激情和极强韧性,才脚踏实地地走到今天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