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动态 > 中国当前的人口态势

中国当前的人口态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30 07:01:12 人浏览

导读:

可以说,我国的许多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当历史发展到1999——在这即将结束的20世纪之末的这个年头,我国的人口态势如何呢?人口总数据有关统计,1998年末,中国人口总计12亿4千8百万。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可12.

可以说,我国的许多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

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当历史发展到1999——在

这即将结束的20世纪之末的这个年头,我国的人口态

势如何呢?

人口总数

据有关统计,1998年末,中国人口总计12亿4千8百万。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口基数。

可12.48亿的人口,实际是统计调查所得到的人口数,

考虑到近年来人口漏报现象较为严重,把现在的我国

总人口估计在12.5亿,还是较为保守的估计。有人在

3年前就估计我国人口大约漏报了1000万。如果以此为

据的话,那么,把现在的我国人口估计在12.6亿左

右,也是可信的。

尽管如此,国家的人口计划任务,还是能够如期完成

的。也就是说,至2000年时,我国的人口总量,会被控

制在13亿之内。在1980年以前,在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

时期,曾经5年增加过1亿人口。到1980年之后,大体上

每7年增加1亿人口。按照政府制定的人口计划,拟在

下世纪初的头10年只增加1亿人口,再往后要做到每

15年增加1亿人口。尽管执行了此种严格的人口控制

政策,据人口学家估算,大约至下世纪中叶前后,我国

的人口总量还是会达到16亿——即比现有的人口净增

加3亿多。

由此可见,人口压迫生产力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计

划生育工作还丝毫不能马虎。

城乡结构

时至1998年,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口还属农村人口,约占

人口总数的70%。这就是说,有大约8亿8千万的人口

在农村,而仅仅占人口总数的30%的3亿7千多万人口

在城镇,在这一量度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

1992年,我国有城镇人口3237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7.64%;1993年有333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

14%;1994年有3430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62

%;1995年有3517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04%;

1996年有3595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37%;1997

年有3698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92%。直至1998

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才突破30%的大

关。由此可见,我国城市人口大约每年增加1000万左

右。

在传统意义的城市化缓慢进行的同时,我国城镇人口

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

所李培林的研究发现,我国城镇最高20%收入户与最

低20%收入户年人均收入之比,1990年是4.2倍,1993

年是6.9倍,1998年9.6倍。我国城镇中最低20%收入

户所占城镇人口总收入的百分比,1990年是9%,1993

年是6.3%,1998年是5.5%。我国最高20%收入户所

占城镇人口总收入的百分比,1990年是38.1%,1993年

是43.5%,1998年是52.3%。这就是说,由贫富分化

所导致的“马太效应”现象,越来越明显了。

可是,上述的以户籍为据的城乡人口结构实际存在着

某种不合理性。因为农民的非农化过程自改革开放以

来就拉开了序幕。如果将常年在城镇打工的约5000-

8000万农民工也视为城镇化了的人口的话,那么,我国

今日的城市化就可以达到33%-36%。而如果将这些

流动民工所携带的子女亦算作城市人口的话,那么,

这一数值会更高。再者,如果将13000万以上的乡镇企

业工人也算作城镇化了的人口的话,那么,我国的城

镇人口至少应该在45%-46%左右。倘若涉及到他们

的子女,那么,把我国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估计在50%左右,也不算过。尽管农民工的流动具有

两栖性;尽管乡镇企业也具有离土不离乡的性质,但

非农化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开始。

城镇:

有多少失业人口?

有多少下岗人口?

伴随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城镇失业人口(不包括

农村失业人口)处于不断增加之态势之中。1992年,城

镇登记失业人口为393.9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3%;

1993年,有登记失业人口420.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

5%;1994年登记失业人口为476.4万人,登记失业率

为2.8%;1995年登记失业人口为519.6万人,登记失

业率为2.9%;1996年登记失业人口为552.8万人,登

记失业率为3%;1997年登记失业人口为557.58万人,

登记失业率为3.1%。这就造成了较为严峻的就业形

势。虽然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有时会大大高于3%,但其

所含的失业人口总数比较少。我国3%的失业人口仅

仅属于登记失业人口。事实上还存在着一个隐性失业

人口群,再加上国有企业的约3000万人的冗员,那么,

未来的就业压力会更加严重。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不仅体现在失业人口的增多上,而

且还体现在下岗人数的增加上。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

下岗职工逐年增加:1993年,有大约300万人下岗;可

到了1995年就有大约564万人下岗;1997年,全年下岗职

工1200万人;至1998年9月份,我国已经有下岗职工1070

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为714.7万人,占下岗职工的比重

达66.8%。虽然每年的下岗职工中大约有一半左右的

人都得到妥善安置,但还有大约一半左右的人在等

业。据研究,1998年大约新增加劳动力1200万人,新增

加下岗职工350万人,精简军队和中央机关人数20万

人,以上三者之和所构成的新增加劳动力供给为1570

万人,再加上1997年结转的1290万人的需就业人口,就

致使我国该年的劳动力供给总计达2860万人。据劳动

与社会保障部莫荣估计,1998年我国新创造的劳动岗

位远远小于这一数字。所以,结转到1999年的需就业人

口就非常大。这给我国今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带来了严

峻的考验。

而且,这种考验还会持续将近20年。据人口学家田雪

原预测,我国未来15-59岁人口会一直增长到2020年

之后,才会煞车。该年龄段人口,到2000年时将达到8.

2亿人,到2010年时将达到9.2亿人——在10年间净增

加1亿就业人口,到2020年时,会更进一步地增加到9.

4亿——比2010年净增加0.2亿。这就是说,在未来的

20多年间,我国将在克服现有失业人口和下岗人口就

业问题的基础上,还要为新增加的这1.2亿人口进一

步创造就业机会。故而,政府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不应

该将失业问题作为一个眼前的问题来考虑,而要作长

期打算。

贫困人口有多少

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国家扶贫政策,使大量的农村贫

困人口脱离了绝对贫困的煎熬,步入发展的行列。至

1997年,我国农村大约只有5000多万的贫困人口。考虑

到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经济状况的普遍不景气,也考虑

到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返贫现象,还有1998年所遇的大

水灾,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在1998年年底可能还有将近

5000多万。在这5000多万贫困人口之中,大约有4000多

万处于自然生态条件极为恶劣的西部山区,是脱贫战

略难以啃下的“硬骨头”。这个“硬骨头”的存在,将使

扶贫的任务越来越显得艰巨。正是碰到了这个“硬骨

头”的阻滞,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才会逐年

降低。

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城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新的贫困人口。城市贫困人口与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着

一个重大的差异——他们的脱贫主要得依据就业岗位

的解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城市贫困人口的脱贫,

比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要困难得多——尤其是在劳动

力供给大量剩余的今天。现在,如果把城镇中的失业

人口和下岗人口及其涉及的家庭成员计算在内的话,

那么,将城镇贫困人口估计在1500-2000万左右应该是

合适的。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998年《社会

蓝皮书》称我国在1996年年底有城镇低收入人口约3200

万。对这个数字应该作辩证的分析。可以说,在3200万

低收入人口中,那些积蓄较好、就业能力较强者不会

马上转变为贫困人口。当年的低收入,并不会将这些

人带入绝对贫困的行列。当然,相对贫困的人口数,自

然在贫富分化的过程中,会有所增加,但各省市还没

有一个较为标准的相对贫困线。所以,这一数字是不

好估量的。

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

我国1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15.88%下降到1997年的

12.11%,下降了3.77个百分点。全国15-45岁文盲

和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10.38%下降到

1997年5.52%,下降了4.86个百分点。

我国中等文化程度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

加。15岁及其年龄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37.06%上升到1997

年的37.56%,略有增加。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23.34%和8.04%上升到

1997年的29.62%和9.59%。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也有所增长,从1990年的1.42%增长到1997

年的2.53%。

可是,我国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却只有5.42年。所

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还比较

落后。在这里,城乡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还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农村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

度的人占28.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26.6%,高中占

4.5%,大专以上仅占0.3%。相比之下,在城镇15岁

及其以上年龄人口中,初中和高中程度者占大多数,

初中为29.7%,高中为20.7%,大专以上为7.5%。

在城镇人口文化程度远远高于农村的情况下,大学招

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又会将农村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

客观上逐出大学之外--未来的一个时期,城镇与农

村人口文化程度的差距会拉得更大。

婚配年龄变大、婚配率增高、家庭规模趋小

我国人口的婚育年龄进一步趋大。据统计,妇女初婚

年龄,1991年是22.23岁,1994年是22.73岁,1997年是

23.39岁,6年间增长了1.16岁。妇女初育年龄,1991

年是23.28岁,1994年是23.39岁,1997年是24.48岁,6

年间增长了1.20岁。

我国人口的结婚率进一步上升。我国15-34岁人口的

结婚率1982年是95.07%,1987年是95.61%,1990年是

95.95%,1997年是96.24%。1997年,我国15-39岁人

口的结婚率达到了97.65%。这是自1982年以来的最高

值。

在晚婚晚育少生的影响之下,我国人口的家庭规模越

来越小。1982年,我国人口的家庭规模是户均4.51人,

1988年降低到4.03人,1991年降低到4.01人,1995年降

低到3.70人,1997年更进一步降低到3.64人。

现在,中国市、镇、县的家庭平均规模分别是3.25人、

3.27人、3.85人。

预期寿命延长、部分省市进入老年社会

我国人口的出生预期寿命,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是:

男67.58岁,女70.91岁。估计在8-9年之后的1999

年,这一数值还会增加。而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延长,

在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必然造成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的增长。

国际上,一般把一个人口共同体之中65岁以上人口占

总人口的7%及其以上,叫做老年型人口。在我国总人

口中,1997年,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6

%——已经逼近7%的老年社会线。另据1998年《中国

人口统计年鉴》中部分数据推算,我国65岁以上人口,

已经在总人口中占居了7%左右的比重。所以说中国

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也是有据可查的。现在,广东、

山东、福建、浙江、辽宁、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已经

大大超过了7%,进入了老年社会。65岁及其以上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北京市已经达到了14%,天津市已

经达到了8.65%,上海市已经达到了13%。据预测,

到明年--2000年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

总人口的10%。届时,仅仅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就将

占世界6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21%。老年人口的急剧增

多,就要求社会建立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但我

国在这方面的所做的工作,与老年人口的增长相比,

尚有差距。我国的高龄老人,有很多身体素质比较差,

他们延长的寿命基本上相伴着药物和医护人员度过。

老年社会的快速来临还预示着少儿人口的迅速减少,

这会造成大批小学教师的下岗或失业。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