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保障 > 劳保新知 > 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11 11:59:45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职业危害因素目录分类,职业危害因素有四大类141种。一是生产性粉尘,有14种;二是化学毒物,有113种;三是物理性因素,有9种;四是生物性因素,有5种。【阅读导航】一、定义二、分类三、相关规章【正文】一、定义职业危害指在生产

  核心内容: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职业危害因素目录分类,职业危害因素有四大类141种。一是生产性粉尘,有14种;二是化学毒物,有113种;三是物理性因素,有9种;四是生物性因素,有5种。

  【阅读导航】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相关规章

  【正文】

  一、定义

  职业危害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接触者引起的健康损害,包括三个方面:职业病(coccupational diseases)、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和工伤(occupational injuries)。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类型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接触者引起的健康损害已对工业生产、社会经济、工人社会福利及其家庭产生深刻的影响。据统计,在职业性事故中,全世界每年约有一亿工人遭受伤害,导致20万工人死亡;每年有6800万——15700万新职业病病例的发生与接触职业危害和劳动负荷过重有关。随着商业、服务业、文教卫生、体育、科学技术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崛起,其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所带来的职业危害,如精神紧张和失调、视觉疲劳和损害、肌肉骨骼的损伤、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也越来越普遍的受到重视。另外,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高频电磁场与微波、激光、电离辐射等产生的危害,以及职业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也将日益突出。

  二、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是造成职业病的原因。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10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职业接触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和影响。职业危害因素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劳动损伤性因素。化学因素包括能够引起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和肿瘤的各类毒物,能够引起尘肺的一些不溶或难溶的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包括高温、低温、高湿、高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微波与高频电磁场、光线、紫外线、以及机械刺激或击伤;生物因素包括在职业暴露中引起健康损害的微生物、昆虫、动物、植物、各种生物的蛋白质等;劳动损伤性因素包括由于有关器官及肌群等长期紧张劳动过度疲劳或不适当的强迫性体位或工具引起的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

  三、相关规章

  2009年9月1日,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同年11月1日,该局制定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施行,为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根据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page]

  市卫生系统主要负责企业职工岗前、岗中、离岗体检监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