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心理咨询条件和自杀预防知识缺乏助长大学生自杀

心理咨询条件和自杀预防知识缺乏助长大学生自杀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3 23:30:17 人浏览

导读:

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说,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至3000美元时,是社会矛盾最集中、个人心理压力最大的阶段,我国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心理压力普遍加大,整体自杀率急剧上升。同10年前相比,自杀已经取代突发

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说,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至3000美元时,是社会矛盾最集中、个人心理压力最大的阶段,我国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心理压力普遍加大,整体自杀率急剧上升。同10年前相比,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是高校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

心理咨询,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于大学生自杀事件,目前教育部门一般不向专家通报,不作个案研究。只要家长不闹,事情就大事化小了。许多高校把发生学生自杀看成是学校很不光彩的事件,避免多谈,拒绝接受媒体采访,结果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连权威专家都难以获得详细准确的资料,只能在日常交谈时获得零星的信息,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

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指出,其实高校的自杀预防工作的好坏,不应该以是否有学生自杀为标准,就像医院的好坏不能以是否死人为标准一样,关键是看是否真正对学生充满爱心,做了多少扎实有效的工作,挽救了多少学生的心理危机。而现在,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还在建设之中,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在国外,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国内,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名心理辅导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而已经建立起来的这些机构,现状也令人堪忧。拿北大来说,以前的心理咨询机构设在校医院,学生必须觉得自己是个病人,才会到那里去,这本身就是一道心理障碍。比较起来,首都师范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设在校园西南角的一座学生公寓里,位置比较隐蔽,环境相对清幽,就容易吸引学生的到来。

以前在北大,心理咨询每小时收费30到50元,同社会上每小时200元左右的咨询费比是少多了,但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价格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因为学生无法相信一两个小时的谈话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而长时间的心理咨询是他们经济上难以负担的。最近,北大学工部建立了心理保健室,免费为学生咨询,弥补了这一缺陷。蔺桂瑞教授指出,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一定要坚持免费原则,否则就形同虚设。

目前,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人员,以兼职居多,有些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北大深圳医院心理咨询科刘克菊博士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医学和心理学医师来做,显然,目前高校没有这样的条件。

自杀预防,普及知识最重要

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工作,仅仅靠心理咨询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校师生的配合,在教学体制和管理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高校的教职员工现在普遍缺乏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素质,应该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普及自杀预防知识。

蔺桂瑞教授指出,高校大学生自杀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中国农业大学的小彭,在自杀前喊出“死亡也是很快乐的事”,表明他的自杀已经过长期思考,自杀前是非常冷静的,没有常人临死前的痛苦。自杀行为是长年心理偏执形成重大人格缺陷的结果,自杀者对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没有了自我价值,内心完全封闭。

北大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既有甲亢等生理疾病,又有家庭不和的原因,早就患上了抑郁症,才会因一场争吵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通常并非突发事件引起,或仅仅是非常普通的挫折、不值一提的小事就可以引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蔺桂瑞教授指出,对于长期抑郁症患者,一旦发现了自杀倾向,一定要报告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构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简单的规劝对他们很难有效果。

失恋较易引起自杀。2004年底,山东济南一所大学的一位女生,通过网络与上海海运学院某系2001级一本科男生相恋。后来这位女生来到上海与恋人相会,不料双方见面后并未如网络上那般投缘,女生就从9楼一宿舍窗口跳下身亡。

就业压力大排在自杀原因的第三位。2004年11月,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自杀行为有的由家庭原因引起。南京市2001年秋季开学期间,连续发生9起大学生自杀,说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从大学校园外带来的。樊富珉教授指出,相当部分自杀大学生的病根是在少儿时期形成的,由家庭原因引起,所以对有父母离异、家庭不和、家庭生活困难、家人发生重大变故等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密切关注。

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不适应大学生活,也能导致自杀。2001年,广州仲恺农学院一名男生,入学三天后就自杀,原因是学校饭堂饭菜不好吃,宿舍没有空调太热睡不着。

考试成绩不好,也能引起自杀。现在高校教师的职务晋升只看科研成果,不问学生考试成绩。对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只简单地发一个补考通知,任课教师并不过问、指导。不少学校还规定补考不合格重修课程的,要额外交费。今年上半年,广东一所高校一名6门功课不合格的学生自杀。

这些大学生的悲剧,其实并非不可避免。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能及时发现自杀行为的前期征兆,并进行有效干预。研究表明,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曾流露过自杀想法,如给自己安排后事、写遗书、买大量安眠药等。南京危机干预中心调查显示,61例自杀大学生中,有22人事前曾明显流露出各种消极言行足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却没有得到有效干预。

当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想法时如何干预?刘克菊博士指出,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给予他心理支持。千万不要判断这种自杀想法的正确与错误并加以指责,应当给予充分理解,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关心、理解自己。接着,把自杀者的自杀念头告诉其交往较密的朋友,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然后,陪同或建议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在他的心理危机消除前,要时刻有人陪护,并保持随时能抓到他的距离。

珍爱生命,给你勇气和信心

蔺桂瑞教授说,挽救有自杀动机和行为的大学生,归根结底是要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提高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增强勇气和信心,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要多鼓励他们看积极向上的书,看成功人士的传记,最好是能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找到坚强生活的榜样。

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柳哲,1996年来到北大,边打工边旁听北大讲座,已达10年之久,得到了北大中文系原主任张兴根的帮助,也得到张岱年、贾植芳等大师的指点和鼓励,如今在曹聚仁研究、北大“边缘人”研究、家谱文化研究等领域已经小有成就,多有著作问世。他多年来一直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曾与北大一位自杀的博士的女友交谈,也曾在未名湖畔与一位有轻生念头的女大学生小红(化名)对话。小红母亲早已亡故,父亲娶了继母,家庭关系不和睦,父亲也不理解她。上高中的时候,她就失眠头疼,吃过百忧解等。上大学后与男友恋爱两年,有了一个可以说笑可以关心帮助自己的人,病情逐渐好转,失眠也少了。但后来发现男友另有新欢,她精神立刻崩溃,连续多日失眠,有了自杀念头。在网上读到柳哲有关自杀的文章后,就主动与他联系。

柳哲一边听她的倾诉,一边讲自己在北京10年的苦难史和创业史,谈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她排忧解难。说到自己和女朋友恋爱的时候,手中曾经身无分文,吃饭只能去小店或摊位上赊账,过几天挣到钱才去还帐。有时打电话的钱都没有,只能去电话亭赊账打电话。为了谋生,曾经搬过砖头抄过信封,一天只吃几个馒头的日子也有过,坐公交车的钱没有了,只能骑车几十公里进城办事,吃个馒头,弄点自来水就算吃过午饭了。北大的10年,是他炼狱升华的10年,也是他奋发图强的10年。

柳哲对小红进行了耐心开导,又带她见了一位双目几近失明,因脊椎洞疾病而高位截瘫的女孩秦玉花。若干年前父母为了完成女儿求学的心愿,带着秦玉花到北大新闻系读自费大专,后来父亲又不幸病故,母亲一个人既要照顾残疾的女儿,又要照顾90高龄的婆婆,还要在京城挣钱谋生养家,生活异常艰难。但母女俩硬是挺了过来,如今秦玉花已经硕士毕业,正在攻读北大的博士学位,同时出版了一本书《与命相搏》,成为生活的强者。小红被秦玉花震撼了,觉得在她面前自己受到的那点失恋的打击简直不值一提,立即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

同考不上北大的柳哲相比,北大的在校生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真是太幸运了。同秦玉花相比,那些轻生的大学生实在太可惜了。小红的故事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其实是很有启发的。给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树立坚强生活的榜样,也许胜过千言万语的大道理,其实这样的榜样就在校园中。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