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大学生自杀预防干预全攻略

大学生自杀预防干预全攻略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3 23:25:31 人浏览

导读:

自杀,一个可怕的字眼。曾经,我们以为它会离青春烂漫的大学校园很远,但近来频频传出的大学生自杀新闻,却让大学生的生命问题再次引人关注。一份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同时有研究表

自杀,一个可怕的字眼。曾经,我们以为它会离青春烂漫的大学校园很远,但近来频频传出的大学生自杀新闻,却让大学生的生命问题再次引人关注。一份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同时有研究表明,自杀的两大原因是压力和孤独,而许多大学生都处于这两种状态中。晨报请来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室陈默老师,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帮助大学生预防自杀意识的发生,远离自杀的阴影。

大学生自杀三大原因及分析

● 学习压力太大——低年级学生居多

案例:小马说自己从进大学以后就没有开心过,以前在中学的时候,小马可算得上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在高考后,虽然进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却因为成绩稍低,被调剂进了非所爱的专业,这还只是“郁闷”的起点。由于大学里学习方法由“喂养式”变成“放羊式”,小马很不能适应,加上课业负担不轻,第一学期小马的成绩单上就挂了好几盏“大红灯笼”。现在他精神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休息的时候心理状态都十分焦虑……

【专家分析】从高中走入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随之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和专业与其原先的设想有偏差,学习方式也出现大转变,不能适应之下,由此产生心理落差、焦虑、抑郁,严重者有可能导致自杀。

● 人际关系很差——内向学生居多

案例:“我做人太失败了!”小周这样来定义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形势。小周说自己打心眼里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寝室。小周说自己可能是太内向太呆板,但是也可能是大学的世界不如中学纯净,很多同学带着那么强烈的防备和功利心态与人相处。所以大学里他没有朋友,像一只孤独的丑小鸭,看着别的同学成群结队,自己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校园里飘来荡去。

【专家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不像高中时候大家只是顾着读书、顾着考试,大学里有丰富的寝室生活、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充满机会的校园工作和社会实践。但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却不容易适应这种多元的生活,有些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数很高,情商却相对较低,除了父母之外,难以和其他人沟通,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差,导致了一个人的生活更孤独。

● 对走入社会的恐惧——高年级学生居多

案例:小刘从小就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直到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在快到毕业的时候,小刘突然发现自己十分恐慌。“我除了会读书,再没有其他优势了,工作了我应该怎么应付呢?!”一想到一年以后将走上社会,小刘就浑身冒冷汗,不知所措。

【专家分析】不敢走向社会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对于读了多年书的硕士、博士而言,他们多年的世界就是象牙塔,已经习惯后,一旦要离开相对纯净的校园,进入到纷繁的社会中,难免会产生焦虑,但是严重的人会产生惶恐、极端的人会以结束生命来逃避进入社会。

面对“自杀”,应该怎么办?

清楚认识自杀的“前兆”,一般是严重的抑郁,比如感觉很孤独,持续两、三个星期不开心,以前很感兴趣的事情也不想做了,经常哭泣,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没劲。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就要开始注意了,及时去医院检查,如果发现有抑郁症状的话,要及时用药,找专业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这是预防自杀重要的一环。

长时间感到“郁闷”的时候,最好找好朋友倾诉。有些大学生习惯以成功者姿态出现在朋友面前,碰到难题却碍于面子不愿倾诉,怕给人造成无能的印象。其实,在觉得最难受的时候,倾诉是最好的减压方法。

孤独的时候,尽量不要一个人呆着,以免更加孤独,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建立比较长期的联系,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就医,为自己建立一个心理支柱。

如果有了强烈的自杀念头,可以采用以下的“急救”方式。写下自己有价值的方面,以及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告诉自己:其实我还有很多可取之处,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值得眷恋的人和事情。然后写下自己对生命绝望的深层原因,然后着手去解决,必要的时候请求别人的帮助。

1、无条件地接受子女。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把自己的梦想和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则训斥或者冷遇对待,这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多压力,其实在孩子成人之后,除了一些大方向上的把握,家长不应该再过多地干预孩子。

2、一旦孩子出现抑郁或者自杀的倾向,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因为家长不专业的劝说或者训斥,很有可能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

【学长提点】

多磨炼,别钻进“死胡同”

■ 复旦大学新闻系清岳(化名):我可以理解自杀者的感受,大学阶段的压力确实比中学多很多。父母对于学生过高的期望、就业的压力,在他人看来也许并非什么大事,可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一件都是一种烦恼,而这种烦恼又是别人无法为你解决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会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孤独和迷茫,我想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可能就是承受不了这种难受的感觉。

我在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有一段处在烦恼的时期,不过后来发现大家都面临相同的处境,心情也就平静了许多。所以,我认为那些自杀的同学可能缺少和同学、父母的交流,一味地自己思考,结果钻入了死胡同。

■ 华师大中文系研究生丁洁:我觉得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太差,遭遇挫折之后不能摆正位置思考,而是冲动地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没有想到要为自己的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是逃避。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但是现在他们却成为社会要保护的人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季爽:无论何种原因,轻易靠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脱的人,都是令人遗憾的。连生命都可以轻易放弃的人,以后有什么不能放弃呢?何况这种放弃的方式,是多么的卑微,多么的不负责任!当代年青的一代,真可谓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他们没有挨过冻、受过饿,前辈们的酸甜苦辣一概不知。或许家长和学校给孩子多些磨炼,对现在的大学生会有一些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对生活充满热爱,觉得生活充满乐趣。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表现为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还表现在注重体形的健美与面容的修饰。

标志之二是情绪的稳定,即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和奋发向上的朝气。

标志之三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偏远山区;无论是坐在办公室中处理公务,还是在室外劳作,都能迅速按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的节奏,使身体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需要。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