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入学为何赶早?生存难啊!

入学为何赶早?生存难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2 00:01:38 人浏览

导读:

满6周岁可以上小学,这既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也是大家的常识。但对于差不了几天就要满6周岁的儿童,能不能入学,则存在模糊。近日,教育部网站上的答复网络留言称:我们认为,学校在优先接收和保证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后,有名额空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收即将年满6

  满6周岁可以上小学,这既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也是大家的常识。但对于差不了几天就要满6周岁的儿童,能不能入学,则存在模糊。近日,教育部网站上的答复网络留言称:“我们认为,学校在优先接收和保证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后,有名额空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收即将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随即引发争议。教育部网站很快撤下本则答复,激起更多议论。

  绝大多数评论者的视角,明显集中于公共管理,以及6周岁线是否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而往往忽略什么是童年的乐趣,什么是童年的幸福。

  中国的传统,历来注重早慧。不过这种传统,与其说出于尊重知识,不如说是迫于无奈。慧者,不能作聪明讲,而应解释为参与标准化考试的能力。即整个社会是“利出一孔”的,除了做官,劳动者被普遍地歧视,劳动换不回与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报酬,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公共事务及个人事务的发言权。对于普通人家,通向官场的路径,基本只剩下科举一条路。新中国建立后,在计划经济时代,参加高考,还在民间形容为“跳农门”、“找铁饭碗”。至于这样的早慧模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根本是无暇顾及的。

  今时今日,还多了一种无奈,即父母亲工作繁忙,不得不早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里去。

  传统和现实决定了,谈论童年的乐趣、童年的幸福,首先是在公共管理角度上,尽可能保证天下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有追求童年乐趣、童年幸福的资格。要努力使整个社会从单一价值追求的束缚中挣脱出去,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般的多元化社会结构。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制体系,保证任何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能够被公平承认,公平地获取报酬。利出多孔而不是“利出一孔”,生存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就会更加注重孩子童年的乐趣、童年的幸福,而不是千方百计训练应付标准化考试、在特定的选择过程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也就不会扭曲地追求早慧。

  龙应台的散文名篇《目送》中有这样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这个角度上想开去,孩子不能稍早几天入学,不仅不会影响他未来的发展,而且是上天对家庭的恩赐,意味着在“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之前,有更多朝夕相处的时光。珍惜这童年,珍惜这缘分,珍惜这幸福。[page]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