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保险 > 保险新知 > “重复参保”隐藏的制度漏洞

“重复参保”隐藏的制度漏洞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0 03:04:30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一张医保卡便可以全国通用,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就地缴费、就地看病报销。这个改革对于重复参保问题、医保的保障水平和程度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由法律快车劳动小编为你整理。早在两年前人社部就透露,我国需切实加快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伐。据推算,我国重复

  核心内容:一张医保卡便可以全国通用,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就地缴费、就地看病报销。这个改革对于“重复参保”问题、医保的保障水平和程度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由法律快车劳动小编为你整理。

  早在两年前人社部就透露,我国需切实加快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伐。据推算,我国重复参保的比例约占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10%左右。按今年城乡参保居民人均财政补贴120元计算,财政将为约1亿参保居民重复补贴120亿元,明显增加了各级财政的不合理负担。

  居民重复参加医保的消极后果,其实不仅是“财政重复补贴,明显增加各级财政的不合理负担”,对于参保居民来说,也构成了一种不合理的缴费负担——需要重复缴纳几份保险费用。当然,对于少数居心不良者来说,重复参保也是有“好处”的——一旦生病,便有机会重复报销。据国家审计署此前在安徽等地的审计调查,当地一些重复参保者在重复报销后,“报销金额竟然超过了看病本身的费用总额”,“这等于看病还赚钱了”。

  少数人“看病赚钱”,大多数居民和政府财政却增加不合理负担,这显然是一个漏洞。之所以造成这一漏洞,直观的原因,正如人社部指出的,是由于各种医保体系多头管理造成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由于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不统一,信息不能共享,实际工作中又存在互争参保资源的问题”。

  更深一层看,这一“漏洞”,其实也是目前医保制度设计本身造成的。这体现在:一方面,在同一地区,针对不同身份的群体分别制定不能融通的医保体系——农村居民是“新农合”、有职业的城镇职工是“职工医保”、无业的城镇居民又是“居民医保”;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之间,如省与省之间,各自的上述医保体系,也同样无法做到相互融通。

  这种制度设计,即使不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重复参保”也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尤其对于那些流动性很大的群体如农民工、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比如一个农村大学生,上学之前在家乡参加“新农合”,上学之后在大学所在地参加“居民医保”,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又会在工作地参加“职工医保”。——如此既跨越城乡,又跨越不同地区的反复参保经历,在医保城乡不统筹、地区统筹级别低的背景下,如何避免“重复参保”?

  所以,要解决不同医保“重复参保”的问题,不仅要加速“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伐”——打破新农合、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之间的封闭分割,做到不分城乡身份的医保统一,同时也要加速医保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统筹、提高医保的地区统筹级别——如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这样一来,一张医保卡便可以全国通用,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就地缴费、就地看病报销,不仅“重复参保”问题会迎刃而解(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医保体系,自然也就无所谓“重复”了),而且在全国一体、全民兜底的制度依靠下,医保的保障水平和程度,如保险的可及性、便利性、可靠性,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张贵峰)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