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知识 > 劳动合同补偿 > 劳动合同制度的补偿措施

劳动合同制度的补偿措施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1 03:35:17 人浏览

导读:

劳动合同不仅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一种保护,也是对用人单位的利益的一种保护。那么如果劳动合同中的一方违约,劳动合同违约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如果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该怎么补偿?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接下来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劳动合同制度的补偿措施”的内容,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劳动合同不仅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一种保护,也是对用人单位的利益的一种保护。那么如果劳动合同中的一方违约,劳动合同违约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如果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该怎么补偿?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接下来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劳动合同制度的补偿措施”的内容,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劳动合同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

  1、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

  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此处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

  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签订,试行后解除的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3、经济补偿金计算年限

  对于因用人单位的合并、兼并、合资、单位改变性质、法人改变名称等原因而改变工作单位的,其改制前的工作时间可以计算为“在本单位的工作时间。另外,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4、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

  经济补偿金中的月平均工资是指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实际平均工资,而不仅仅是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基本工资。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资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

  二、劳动合同违约金标准

  《劳动合同法》在规定劳动合同中可以设定违约金的两种情形的同时,还规定了两种情形下违约金支付的具体标准:

  1、《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2、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可以设定违约金,具体的违约金数额法律没有做出限制,需要当事人事先明确约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法律只是限制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的情形,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情形,法律并不限制。当劳动合同约定了用人单位提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向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情形是,法律并不禁止,用人单位需按约定的数额向劳动者支付违约金。因此,建议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不要约定向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情形。

  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设区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劳动合同制度的补偿措施的有关内容,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超过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如果您对上述内容还有疑问,可在线向律师咨询。

  责任编辑:小易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