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法 > 购房指南法 > 购房须知 > 购房注意事项 > 解惑新政下购房者的“四大难题”

解惑新政下购房者的“四大难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1-11 19:05:21 人浏览

导读:

力度空前的楼市新政已经满月有余,成交量缩减,楼市观望情绪弥漫,房价步入下行通道已成为业界共识。因为楼市新政的出台,一部分开发商和卖房者开始降低了预期,拿出了保留的房源,采取了优惠或者价格可议的策略。本次春季房交会上不少楼盘也打出了众多优惠措施,对购

  力度空前的楼市新政已经满月有余,成交量缩减,楼市观望情绪弥漫,房价步入下行通道已成为业界共识。因为楼市新政的出台,一部分开发商和卖房者开始降低了预期,拿出了保留的房源,采取了优惠或者价格可议的策略。本次春季房交会上不少楼盘也打出了众多优惠措施,对购房者而言,选择的空间变大,主动性也更强,可以说,房产新政让真正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迎来了买房的好时机。

  即便是购房的好时机,但由于严厉的限购和房贷政策,使得很多同样是刚性需求的置业者却遭遇了买房的困惑。“首付不够怎么办?”、“利息增加负担加重怎么办?”、“什么时间价格才能降到位”……在新政一记重拳击中楼市后,不少买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难点。

  从市场来看,目前买家遇到最大的问题主要是四条──入市时间、首付提高、利息增加和退房纠纷。如何去化解这些问题?在新政背景下如何买房?笔者针对置业者眼下最关心的焦点话题,走访了业内有关人士,给面临置业困惑的购房者提供一些参考。

  1.何时入市看三大信号

  在楼市步入调整阶段后,首次置业者如何把握置业时机?专家建议需关注三大信号。第一,密切关注一二手房的成交数据,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律是量在价先,如果近期开盘的新盘成交数量急剧下降,二手房成交量也是持续回落,那么成交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心理预期将很快在市场上蔓延,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的松动了;第二是房地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定价策略。目前开发商表面上虽然都是“慎言降价”,但实际上会通过一些变相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关注度,所以购房者必须要深入了解新楼盘的动态,一旦某个龙头企业率先松口,那么市场上的“价格战”可能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也许就该你入市了。第三是关注二手房市场投资客的变化。目前由于房贷政策从紧,大批投资者手中的房子可能以比预期低的价格冲向市场,如果市场出现大批比市场价低的房源,那么这也许就是一个入市的好机会了。

  2.首付不够关注开发商措施

  首付比例的提高也困扰着许多刚性需求的购房者,笔者发现,一些城市部分开发商为了吸引置业者购房,采取了让置业者分期付首付和垫资等方法。开发商往往与银行达成协议,将拒贷客户或者首付、利率面临较大调整的客户推荐给中小银行或外资银行,期望获得政策前的贷款条件;同时建议购房者将原先申请的部分房贷转为高额装修贷款或消费贷款,变现支持房贷;对一些暂时交不起首付款又急着买房的购房者,有的开发商提出可分期付款,将原本一次性到位的首期款改为3个月后、6个月后几期付清,还有的甚至直接免息代垫两到三成首付。但业内人士提醒,并非所有的开发商都会这样操作,所以一定要事先了解好开发商的真实信息,避免日后纠纷。

  3.巧妙选择还贷方法给房贷“减负”

  房贷新政实施后,二套房贷利率大幅提高,不少置业者担心自己的贷款负担从此大大加重。想节省利息,要么降低利率,要么减少贷款时间,要么减少贷款金额。因此,除了提前还贷,选择一种房贷产品也十分重要。

  目前常见的还款方式有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前者按照贷款期限把贷款本息平均分为若干个等份,每个月还款额度相同,但其中本金的比例是由小到大。后者每月等额偿还本金,那么贷款利息随本金逐月递减,还款额逐月递减,支出的总利息比等额本息法少。

  市场上还有加快还贷频率的贷款产品,像"双周供"等。这些产品还款周期短,适合于收入周期与还款周期相匹配、家庭现金流充沛、对还贷压力不敏感的客户。而"气球贷"等房贷产品,则把一笔长期贷款压缩在较短期限内,相应贷款利率也低。但贷款期结束时,需要贷款人一次偿还较高金额。置业者可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房贷产品。

  4.毁约退房各类费用要算清楚

  笔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新政出台已经一个多月,出现了不少退房甚至毁约的现象。不管是因为首付比例的提高而没有能力执行新规定,还是由于对后市房价下跌预期的加大而终止合同,退房产生的一系列纠纷正在不断增加。这其中购房者最为关注的就是毁约后的费用问题。

  除此之外,买家还必须为主动退房付出违约金。一般在合同中,满足买家可以退房的条件为逾期办理房产证和逾期交楼。在合同中如果有对此约定的那么就遵从约定,如果没有约定的话即要看双方协商的结果。一般的情况是,作为买家的乙方需要缴纳签订认购书时的定金作为违约金。在二手房市场,毁约当然要付出定金和中介费的代价,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建议置业者要放平心态,以理性态度对待楼市调整。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