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购物消费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商家什么行为属于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商家什么行为属于欺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3-04-17 10:14:14 人浏览

导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商家的欺诈行为包括: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等。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商家什么行为属于欺诈

  根据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应加倍赔偿消费者并受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罚。

  1.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用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次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以虚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诈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5.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6.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7.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8.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9.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10.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11.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12.其他虚假或者是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二、欺诈消费者赔偿多少钱

  法律快车提醒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如果有欺诈行为,要对消费者进行3倍赔偿,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新消法规定消费欺诈3倍赔偿是获赔的最低限度。从立法目的来看,法定惩罚性赔偿仅是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最低限度,而非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最高限度。

  倘若经营者与消费者明确约定更大力度的惩罚性赔偿条款,不违反立法本意。

  三、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构成要件

  1.从主观方面看,欺诈者必须具有欺诈的故意。

  即欺诈者明知自己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且会使被欺诈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与其进行民事行为,欺诈人主观上有欺诈的恶意。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意图看,它侧重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侧重对经营者的侵权行为的制裁,因而在故意这一要件的认定上,应当采取推定故意的原则,即由经营者承担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故意,如果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故意,即推定其有欺诈的故意,应承担欺诈消费者的赔偿责任。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该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的法律责任。

  2.从客观方面的方法看,欺诈者采用的是欺骗的方法。

  欺骗的方法有两种:

  (1)虚构事实,即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告知虚假情况;

  (2)隐瞒真相,即掩盖和歪曲客观存在的事实。笔者认为,作为经营者,应当负有向消费者如实陈述有关商品真实信息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法定义务,经营者必须履行此义务。

  3.从客观方面的后果看,欺诈行为造成了对方当事人相信谎言,陷于错误判断,并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事实,即与欺诈人进行了民事交易行为。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