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保险 > 医疗保险知识 > 低保户住院有什么优惠,享受低保的类型有哪些

低保户住院有什么优惠,享受低保的类型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5-27 10:15:46 人浏览

导读:

低保户住院不仅可以减免医疗费用,门诊救助及重大疾病救助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根据当地生活医疗水平标准确定。享受低保的类型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法律规定的扶养人和赡养人;还有老、弱、病、残等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贫困状况的家庭等。

  低保户住院不仅可以减免医疗费用,门诊救助及重大疾病救助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根据当地生活医疗水平标准确定。享受低保的类型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法律规定的扶养人和赡养人;还有老、弱、病、残等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贫困状况的家庭等。

  一、低保户住院有什么优惠

  低保户住院优惠具体情形:

  1.医疗费用减免。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和生活困难补助人员就诊时,可享受基本手术费和CT、核磁共振大型设备检查费20%,以及普通住院床位费50%的减免。

  2.门诊救助。未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低保和低收入人员就诊时发生的门诊费用,在经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合报销后,其个人负担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70%的比例给予医疗救助,全年救助封顶线4000元。

  3.重大疾病救助。社会救助对象因罹患重大疾病发生的门诊或住院医疗费用,在经过医疗保险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75%的比例给予重大疾病救助,全年累计救助最高额度为8万元。

  4.救助病种有15类。恶性肿瘤、终末期肾病、重性精神疾病、I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器官移植(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多药肺结核、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甲亢、唇腭裂、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新增)。

  5.生育救助。享受社会救助且持有本市卫生计生部门出具的生育服务证明的贫困孕产妇,在经过医保、新农合等报销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孕期检查救助不超过1200元、正常产住院分娩救助不超过2600元、剖宫产住院分娩救助不超过4200元给予生育救助.(法律快车小编提醒,具体救助情况还是要根据当地医疗生活水平救助标准)

  6.住院押金减免和出院即时结算。城乡低保和低收入人员确需住院就医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可享受住院押金70%减免,其中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人员和民政部门管理的因公(病)致残返城知青可享受住院押金100%减免。对于经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按比例垫付,城乡低保和低收入人员只需缴纳实际负担部分即可办理出院手续。

  二、享受低保的类型有哪些

  享受低保的类型有以下情形:

  1.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

  3.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

  4.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对象)。

  具体低保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为低保常保对象,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三无对象,属长期重点保障户,按照常保标准全额补助并发放爱心救助卡。第二种为低保非常保对象中的长期保障户,即家庭主要成员为老、弱、病、残等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贫困状况的家庭,需要长期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按照非常保标准差额补助,高于平均补助水平,也是每次提标的重点。第三种为非常保对象中的短期保障户,即家庭主要成员有劳动能力,比较年轻、身体较好、有就业潜力的各类待岗失业人员,属隐性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几率大的家庭,按照非常保标准差额补助,低于平均补助水平,也是每次审查的重点。

  三、低保人员可以交社保吗

  低保人员可以交社保。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影响。有低保的人也要缴社保的,因为低保户不是固定不变的,低保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低保是因病致贫办理的低保,有的还有可能上因上学致贫办理的低保,如果家庭收入达到脱贫的情况,低保就取消之后,缴纳社保是16岁以上未到60岁的城乡男女都可以缴纳,不过这个是采取自愿的,不是强制性的。根据法律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低保户交社保,并不会影响其领取低保金,但日后其领取社保金时,这部分收入将计入他的家庭收入。若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将不再对其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家庭人均月收入未达到低保标准,则可继续保障。目前,有些城市开始加强低保户的基本保障,为低保户免费办理社保,具体的可以登陆当地的社保局网站查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