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仲裁 > 劳动仲裁知识 > 劳动仲裁时效如何计算

劳动仲裁时效如何计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7-10 12:33:42 人浏览

导读:

劳动仲裁的时效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劳动纠纷,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解决的,当事人只有通过仲裁之后才能提起劳动诉讼,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需要注意时效问题。

  劳动仲裁的时效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劳动纠纷,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解决的,当事人只有通过仲裁之后才能提起劳动诉讼,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需要注意时效问题。

  一、劳动仲裁时效如何计算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一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劳动仲裁申请时效是多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三、劳动仲裁时效的变化

  (1)1993年8月1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该条是最早确立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行政法规。

  (2)1994年7月5日《劳动法》颁布,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劳动仲裁时效为六十日,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劳动仲裁时效期限。《劳动法》属于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属于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行政法规,根据“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的一般法理,自1995年1月1日起,申请劳动仲裁的期限应当适用《劳动法》有关“六十日”的时效规定。也即是《劳动法》第八十二条修改了原《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原“六个月”的时效规定被废止。

  (3)(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多年的实务经验证明,《劳动法》规定的“六十日”劳动仲裁时效过短,不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所以,在起草、制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期间,立法机关总结了《劳动法》颁布实施二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在广泛征集社会意见以及深入探讨后,延长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的期限。《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该条明确地规定劳动仲裁申请时效期限为一年,从法律上再次延长了仲裁时效,避免劳动者因超过仲裁时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情况出现。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劳动仲裁时效如何计算的相关资料。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当事人提起劳动仲裁应当注意时效问题。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我们有专业的律师为您答疑解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 [1]《劳动法》 第八十二条
  • [2]《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第二十三条
  • [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