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工伤赔偿 > 工伤死亡赔偿 >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社保发放吗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社保发放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21 15:19:49 人浏览

导读:

在出现有工伤的情况时,对于受伤的员工来说,在上班期间工作原因发生的话,这就基本上没有异议了,那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社保发放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出现有工伤的情况时,对于受伤的员工来说,在上班期间工作原因发生的话,这就基本上没有异议了,那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社保发放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社保发放吗

  这是要根据鉴定结果赔偿的。

  在我国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在进行劳动时受到伤害的,可以要求相关的用人单位对自身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赔偿。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工伤补偿费等,经济补偿费用来补偿自身的相关损失,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亲属如何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分割?

  根据《民法典》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显然属于上述第(二)项的财产,因此该赔偿款属工亡职工的个人财产,而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所以,工亡职工的配偶是无权要求先进行财产分割的。

  根据《民法典》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虽然工亡补助金也是公民死亡时发生的,但与遗产有着本质区别。

  工亡补助金属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用人单位发放给工亡职工直系亲属的社会保险待遇,其在任何时候均不属于死亡公民个人的财产;其发放义务人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用人单位,权利人则是工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与工亡职工本人并无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典》详细规定了遗产的范围,其中并不包括工亡补助金。

  任何公民均可以在生前立遗嘱处分自己的遗产,如未立遗嘱,死后也可以依照法定继承分配该公民的遗产;而公民在生前无法也不可能处分工亡补助金。如公民立遗嘱将工亡补助金给直系亲属以外的人,将因违反《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而无效。

  如果确定工亡补助金属于遗产,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也有权分得该项的一部分,根据《民法典》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而且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按遗产处理工亡补助金,继承人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这样做显然和《工伤保险条例》及税法的有关规定相悖。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所以,工亡补助金应属于工亡职工近亲属共同所有,但是工亡补助金不属于遗产,因此一般仅参照法定继承,在第一顺位继承人之间分配,分配时还应考虑死者生前与各近亲属之间的生活紧密程度。各亲属就分配上述赔偿款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参照法定继承,并结合死者生前与各亲属间的生活紧密度等因素,依法进行合理分配。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

  2015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布了,2016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随之调整,从2015年度的57.688万元提高至62.39万元。

  根据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于2016年2月29日公布,2015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随着这一数据的公布,工伤发生时间在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31195元的20倍计发,即62.39万元。并将2016年1月1日后至调整前发生工亡事故且已领取工伤待遇的职工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新标准补发差额。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社保发放吗的相关内容,对于拥有社保的员工来说, 是的,由社保局打款到单位账户。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请及时咨询律师处理,法律快车提供专业律师,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