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保障 > 经济补偿金 > 怎么辞职能补偿金

怎么辞职能补偿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0-20 11:04:46 人浏览

导读:

员工辞职或者是一位用人单位的员工要辞退员工的情况,我们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一些经济补偿的,那么对于我国公民属于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拿到经济补偿金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怎么辞职能补偿金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员工辞职或者是一位用人单位的员工要辞退员工的情况,我们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一些经济补偿的,那么对于我国公民属于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拿到经济补偿金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怎么辞职能补偿金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一、怎么辞职能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由此可见,劳动者主动辞职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经济补偿金,但是有个例外,那就是“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也就是说,在劳动者主动辞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条件是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金的。 其次,来查看一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二、员工辞职应注意什么

  1、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

  员工这时需要书面形式的辞职信,在纸质的辞职信上,需要有员工亲笔签名,辞职信一般交给直接上级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

  辞职信给了企业,员工怎么能证明自己已经按劳动法的要求,用“书面”形式通知企业了呢?员工这时能做的,只能是在递交书面辞职信的时候,跟企业要一个收到辞职信的回执。

  2、办理工作交接。

  按劳动法,员工虽然到30天的时候可以不再上班,但一定要办理工作交接。当然工作交接是企业安排的,如果企业不安排,也最好写一份工作交接清单,用书面的形式,对工作及自己工作时间的安排进行说明,递交给直接上级或人力资源部,一式两份,自己保留一份企业盖章或相关人员签字的。

  不办理工作交接,企业可以暂扣工资,直到交接后再发放,一直不交接就一直不发。企业还可能会在员工转档案,转社保,开离职证明时,为难员工。虽然扣留档案与社保不符合劳动法规,可参考:辞职时要考虑的四个法律问题(点击打开),但经常有企业这么做,打官司会导致离职成本的增加。

  三、员工主动辞职可以要补偿吗

  属于以下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情形的,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以个人理由辞职的没有经济补偿。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从08年开始算);

  (5)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6)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7)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8)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怎么辞职能补偿金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于我国员工主动辞职这种情形是没有经济补偿的同时经济补偿是为了弥补劳动者的一些相关损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站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