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规定60日内提出劳动仲裁申请,60日指的是劳动合同终止时间还是知晓劳动权益受损的时间?经当地劳动仲裁机构的判决

更新时间:2018-08-08 11:31:12人浏览
问题描述:
劳动法规定60日内提出劳动仲裁申请,60日指的是劳动合同终止时间还是知晓劳动权益受损的时间?实际情况如下:劳动仲裁提出的时间是今年3月,而在去年12月,公司办理了退休手续,按照劳动合同,应该算劳动合同已经终止。但办理退休手续后,当事人继续为公司工作了1个月,且在1月份才拿到最后的工资和奖金,而公司在此时拒绝支付去年几个项目应该支付给当事人的奖金(之前一直拖欠着的)。如此这般,如果60日算劳动合同终止,那么就是申请就是过期,而如果算得知权益受损或实际劳动关系终止的话,当事人的申请就没有过实效,经当地劳动仲裁机构的判决,为时效已过,这是否合理?有无机会向法庭起诉?请熟悉劳动纠纷的律师给予解答,不甚感激。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88503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18-08-08 11:11:03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52675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一)企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  
(二)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三)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将申诉书的副本送达被诉人,并组成仲裁庭;决定不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被诉人应当自收到申诉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四)仲裁庭应当于开庭的四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  
(五)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六)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2018-08-08 11:13:09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8689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可申请劳动仲裁: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018-08-08 11:31:12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规定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规定
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步骤,就按照这些程序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我们参加工作之后,可能会遇到与劳动单位产生工作纠纷,接下来和法律快车小编
劳动仲裁争议
人浏览
你好!你这边是什么情况?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劳动仲裁费用
劳动仲裁费用
劳动争议当事人到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时已经实行免收费用。但是对仲裁不服到法院起诉的则一审法院需收取10元的案件受理费
劳动法
次播放
申请劳动仲裁的时间?
申请劳动仲裁的时间?
发生了劳动争议的时候,申请劳动仲裁的时间是多久?有些劳动纠纷当事人不知道申请劳动仲裁的时间已从60日改为了1年,如果要维权,就要注意时间的变化了。据2008年5
劳动仲裁程序
人浏览
超期申请劳动仲裁 损失原有劳动权益
超期申请劳动仲裁 损失原有劳动权益
这几天,家住银州区永红社区的张海遇到件闹心事,原本能要回来的被欠的1万多元工资,由于自己的疏忽超过了仲裁申请的有效期,1万多元工资打了水漂。张海向记者讲述了她的
劳动争议时效
人浏览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之规定,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下列两类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申请流程如下:1、申请人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
仲裁
人浏览
通常而言,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劳动仲裁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当事人的申请,审理受理,仲裁前的准备以及仲裁审理。其中当事人申请是劳动仲裁过程中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关规定,下列劳动争议必须申请劳动仲裁:(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一)企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二)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以书面形式向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没有限制的。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08年元旦后。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劳动合同法出来后。45+15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全部16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请当地财政局计算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劳动者讨薪起诉时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比如工资被拖欠的金额和人数、拖欠的时间跨度、完成了具体的工作量、在什么公司或工地打工劳动、以前发放的工资花名册、老板的个人信息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你好申请劳动仲裁受理要5天
全部1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