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最近在学习法律知识,对工伤认定程序中劳动关系确认方面有些疑惑,所以想自U型你一下啊工伤认定程序中劳动关系确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更新时间:2018-07-31 18:15:36人浏览
问题描述:
有个朋友最近在学习法律知识,对工伤认定程序中劳动关系确认方面有些疑惑,所以想自U型你一下啊工伤认定程序中劳动关系确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7685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申请工伤认定的程序有:
(一)用人单位未按上述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2018-07-31 18:01:42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69506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如何进行工伤认定:  
1、《工伤认定办法》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amp;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规定》指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3、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2018-07-31 18:08:50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74983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进行工伤认定的程序

工伤发生后,申请人按规定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相关的材料。工伤认定的基本程序有申请登记,审核,受理调查核实,行政决定,送达。


一、申请登记


(一)申请人


(二)申请时间


(三)申请材料


二、审核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申请人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受理决定:


1、工伤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提交补正材料通知书》;


2、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书。


三、受理


1、申请人提供材料完整或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则予以受理,并开具《受理通知书》;


2、经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范围的,则书面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四、调查核实


1、根据需要对申请人上报的材料存有疑问的,则进行调查核实;


2、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伤发生争议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开出《举证通知书》,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五、行政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否为工伤的行政决定。


六、送达

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2018-07-31 18:15:36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认定劳动关系的具体程序
认定劳动关系的具体程序
劳动法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劳动关系的认定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同时也有相应的机构对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出保障。那么有关劳动关系的认
劳动法律法规
人浏览
可以申请工伤认定。若是小工头不配合,可以委托律师事务所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工伤怎么走法律程序
工伤怎么走法律程序
1、自事故发生之日起,由用人单位在30日内或劳动者在1年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2、被认定为工伤后,向设区
劳动法
次播放
工伤认定程序与劳动仲裁程序的协调
工伤认定程序与劳动仲裁程序的协调
一、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的管辖《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认定须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闽劳社文[2005]253号文件规定,在生产经营地进行工伤
工伤认定程序
人浏览
劳动关系在工伤认定中的作用
劳动关系在工伤认定中的作用
劳动关系又称社会劳动关系,广义上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即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它有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内容。随着国务
工伤认定
人浏览
申请个人工伤认定程序首先应该1、用人单位员工发生伤(亡)事故后,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出具事故报告及申请工伤认定的,受伤员工本人或亲属可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工伤认定程序怎样走
工伤认定程序怎样走
工伤认定有以下程序:一、申请;二、受理:对申请人提交材料完整的,应当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
工伤赔偿
人浏览
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程序:1、用人单位员工发生伤(亡)事故后,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出具事故报告及申请工伤认定的,受伤员工本人或亲属可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如果员工受伤已经认定为工伤,那么员工治疗期间的费用是不用本人承担的,根据受伤的情况,在治疗完毕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如果鉴定结果由伤残等级,那么员工是可以享受到一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进行工伤认定的程序工伤发生后,申请人按规定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相关的材料。工伤认定的基本程序有申请登记,审核,受理调查核实,行政决定,送达。一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存在
全部9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工伤认定程序: (一)符合工伤认定申请条件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受理。对工伤认定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告知在十五日内补齐。   不能提供工伤定点医疗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建议马上申请工伤鉴定,否则就过了时效。 北京刘永斌律师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先申请工伤鉴定,根据鉴定赔偿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工伤鉴定的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护理等级鉴定,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职工因工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办理失业金需要提交下列材料:失业人员的身份证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单位出具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卡;以及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凭证等。《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