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平度的,我想问一下,公司倒闭了,我的工伤还没鉴定,已经在劳动 申请了,我该咋办?谢谢

更新时间:2019-04-26 02:10:01人浏览
问题描述:
你好,我是平度的,我想问一下,公司倒闭了,我的工伤还没鉴定,已经在劳动 申请了,我该咋办?谢谢
4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7126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1、建议劳动者催促单位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者自己也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3、认定下来后,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4、工伤认定后,治疗终结可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然后根据鉴定结论享受《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工伤待遇;   
5、如果错过了工伤认定时间,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9、如果单位拒绝赔偿,建议申请劳动仲裁维权
2019-04-26 01:46:32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84111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根据需要组织工伤人员进行医疗检查,并依法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在面见工伤人员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提出鉴定意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并及时送达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用人单位、工伤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一般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天内作出,必要时可以延长30日。
2019-04-26 01:52:15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69091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1、首先用人单位应该在一个月内向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如果单位不申请的话,自己写份工伤认定申请,向当地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提交的资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3、劳动局做出工伤认定决定
  
4、伤者去有资质的医院做伤残鉴定(骨折的话最低也是10级伤残)
  
5、把医院的伤残鉴定交给劳动局和用人单位,劳动局会发“工伤认定通知书”给用人单位。
  
6、单位开始赔偿,主要包括伤残补助金、医疗费。
  
7、每月20日-30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
2019-04-26 02:10:01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79869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企业破产时,企业工伤职工可以预先申报解决工伤待遇享受。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假如属于依照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则由该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承担支付全部费用。
  
1.员工在认定工伤并且鉴定好伤残等级以后,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2.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劳动合同期满,或者企业破产导致劳动合同提前终止的,则按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同时按规定执行经济补偿。
  
4.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5.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6.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019-04-26 02:07:18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第三人造工伤可要赔偿
第三人造工伤可要赔偿
吴先生问:发生工伤事故,工伤职工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外,能否再请求民事损害赔偿?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徐璞律师解答:依照法律规定,发生工伤事故,属于用人单位责任的,
工伤赔偿知识
人浏览
1、单位申请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为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2、由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员工工伤老板不负责任怎么办
员工工伤老板不负责任怎么办
员工工伤但是老板不负责的,员工应尽快搜集相关证据到劳动局工伤科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然后按鉴定结论主张工伤保险相关
劳动法
人浏览
工伤一定要做工伤鉴定吗
工伤一定要做工伤鉴定吗
我们在工作期间如果遭遇工商的,那么就需要做工伤鉴定,这也是用人单位负责的。那么,工伤一定要做工伤鉴定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帮助。认定工伤后
工伤赔偿
人浏览
工人保险有哪些
工人保险有哪些
买保险,是为了保证自身权益,管理风险的一种办法,那么,工人保险有哪些呢?法律快车小编给您解答。一般来说,工人保险就是俗称的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保险
人浏览
你好,公司拖欠工资的话建议不要自己辞职,自动辞职单位可以不给经济补偿金,可以单位拖欠工资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及拖欠的工资。具体可以到当地劳动争议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工伤营养费是多少
工伤营养费是多少
关于营养费的具体给付标准,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可以参照受害人实际需要补充营养的情况酌定。
劳动法
人浏览
职工工伤怎样维权?
职工工伤怎样维权?
核心提示:职工工伤怎样维权?首先证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其次就是申请工伤认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天内向劳动部门提出
工伤赔偿
人浏览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根据需要组织工伤人员进行医疗检查,并依法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在面见工伤人员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提出鉴定意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工伤鉴定的程序怎么走,1、由工伤职工所在单位填写《劳动鉴定申请表》,申请劳动鉴定。特殊情况下,职工可直接申请;2、提供历次病、伤、残医院治疗的原始病历,属因工伤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您好!您可以辞职,但是工伤该怎么赔偿赔偿还是怎么赔偿,我的建议是您等于老板谈赔偿的时候再说辞职的事情。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现在离职,可以索要全部赔偿,欢迎电话咨询。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双倍工资、补交保险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分为十个等级,其中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而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者因工或非因工负伤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您好,以具体的鉴定结果为准的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你好,个人名义交纳养老保险的需要到户口所在地社保局申请即可,本地户口,可以通过户口所在地社保局或单位交纳社保;而非本地户口或农村户口,只能通过单位方式参保了。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我国产假具体天数:1、女职工顺产产假为98天,其中产前15天,产后80天。2、生育难产者产假在原基础上增加15天,也就是113天。3、多胞胎生育者,每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