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要自动辞职,没有提前30天,可以离职吗

更新时间:2022-11-13 01:07:47人浏览
问题描述:
请问我要自动辞职,没有提前30天,可以离职吗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0980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员工自动离职的规定:员工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一致后,可以离职;员工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的,也可以离职;或者员工在试用期的,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离职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2022-11-13 00:58:03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41704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自动离职是因为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正常离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到期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2022-11-13 01:07:08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8997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劳动者如果是因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情形之一而自动离职的,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正常离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到期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2022-11-13 01:07:47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提前半个月辞职合法的吗?
提前半个月辞职合法的吗?
如果劳动者还在试用期,则提前半个月辞职合法,试用期只需要提前三日。或者劳动者跟用人单位协商好,用人单位同意的,也合法。如果单位不同意,且劳动者是正式员工,一般需
劳动法
人浏览
辞职需要提前劳动者提前30天提出的书面离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就可以离职。其中,试用期提前3天书面提出,用人单位有义务结清工资办理离职手续。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我辞职提前15天能走吗
我辞职提前15天能走吗
劳动者辞职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到期走人,不能提前15天走,在试用期内除外。但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
劳动法
人浏览
如果是提前退租一定要签解除合同吗
如果是提前退租一定要签解除合同吗
在我们的实践中,对于租赁合同的签署行为,这是需要按照法定的手续和程序进行,对于权利予以一定的保障。那么,如果是提前退租一定要签解除合同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
租赁合同
人浏览
不辞职直接走人的后果有什么
不辞职直接走人的后果有什么
辞职即辞去职务,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的行为。那么不辞职直接走人的后果有什么?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准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法
人浏览
《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提前30天通知是劳动者辞工的一项义务,而30天是用人单位批准辞工的一个最后期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提前30天书面辞职是否可以
提前30天书面辞职是否可以
劳动者提前三十天书面提出辞职是可以的。劳动者辞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用
劳动法
人浏览
上班15天离职有工资吗?
上班15天离职有工资吗?
上班15天离职有工资的,工资根据工作天数来确定应发工资额。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
劳动法
人浏览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可以的,但是您这边无法获得经济补偿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正常来讲都是要留一个月时间
全部5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您好,您的工作性质是什么呢?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对公司裁员无补贴情况,常见处理方式有申请劳动仲裁或寻求法律援助。选择时应考虑个人情况、证据充分性、时间成本等因素。劳动仲裁程序相对简便快捷,适合证据充分、争议不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老板跑路了报警一般是没有用的。老板跑路未支付劳动报酬的,可以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你好,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上班的地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在区县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医保分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各地报销比例有所不同。以北京职工医保为例:最高报限额2万块。在职员工可报销1800以上的门急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50%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
劳动合同变更时,劳动者可以要求补偿,但用人单位一般不会同意,这时劳动合同无法变更。根据《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可以辞职,但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员工有权辞职,但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以便单位做相应安排。如遇到特殊情况,可与单位协商辞职事宜,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员工不可以擅自停工来维权。如果公司拖欠工资,员工可以采取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的方式来要求支付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要先和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则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1)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2)向当地劳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