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 > 反盗版 > kindle走入中国 盗版仍是难题

kindle走入中国 盗版仍是难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23 16:45:22 人浏览

导读:

核心提示:法律快车小编获悉,Kindle将于2013年6月7日正式在国内上市,其中Kindle电子阅读器和KindleFire平板电脑将同步入华销售。但是kindle的盗版问题还是最为困扰的,很难清理干净,以下是相关内容详细报道。

  核心提示:法律快车小编获悉,Kindle将于2013年6月7日正式在国内上市,其中Kindle电子阅读器和KindleFire平板电脑将同步入华销售。但是kindle的盗版问题还是最为困扰的,很难清理干净,以下是相关内容详细报道。

  在销售渠道方面,亚马逊除自家网站外还选择了苏宁易购作为线上的独家销售渠道。此外,亚马逊还与苏宁等线下渠道实现合作,在门店设置品牌专区。

  跨越牌照之困

  一直以来,Kindle入华的最大阻碍是电子出版物牌照缺失。

  电子书由硬件和后台电子书内容平台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国外硬件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不太容易,即使从正规渠道,也不能够进入。但事实上,水货Kindle早已在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然而,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属于国家严格管控范围,国内企业要想从事相关商业活动,必须申请并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牌照),而商务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严禁外企介入。

  如果没有大量的中文电子书内容,亚马逊就无法从书籍销售分成中获得利润,而这正是亚马逊在美国能够成功的关键,它几乎垄断了美国电子出版物市场。在美国,选择电子书似乎就是选择Kindle。一旦失去这个吸引用户的撒手锏,对于我国普通用户来说,Kindle的吸引力也会大幅降低,这正是此前“卡”住Kindle入华的最大难题。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官网上,记者并没有查询到关于亚马逊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审批认证。可见,作为美国企业的亚马逊无法在我国单独申请电子出版的牌照,因此其寄望于与有牌照的公司“联姻”。

  事实上,亚马逊在此之前就采取了一个曲线入华的方式,即与具有牌照资质的国内企业进行合作。据此前的信息显示,亚马逊将合作对象选定了中文在线。

  自去年11月至今,亚马逊中国网站就在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去年11月,Kindle软件系统开始支持中文。去年12月13日,亚马逊中国在其网站上增加了“Kindle商店”类别,并推出免费的Kindle阅读软件及Kindle电子书下载。随后,亚马逊陆续上线了CloudDrive在线存储服务、应用程序商店以及针对开发者的销售计划。Kindle相关的服务也开始在亚马逊中国首页占据显著位置。

  当时,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为其中可能存在违规,并展开了调查,后来亚马逊通过多方沟通解决了上述问题。

  难以躲避的盗版

  Kindle跨越了牌照之困,还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盗版和中国人“不习惯付费阅读”。如果牌照问题是通过各方协调能够解决的,那么后面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恐怕更难。[page]

  从去年12月亚马逊中国开始销售Kindle电子书,并发布了适合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阅读软件开始,一个隐形市场随即出现淘宝网上出现了若干亚马逊电子书的破解版,并形成灰色产业链。记者在淘宝上输入“Kindle电子书籍代购”关键字查询后,页面上立刻显示出数家卖家的店铺,这些卖家均声称可低价“代购和定制”Kindle电子书。其中一位卖家表示,他销售的电子书全部为正版,并且可以验证。该卖家告诉记者,柴静的《看见》一书他只卖4.5元。记者随后登录了亚马逊的官方网站查询后发现,这本电子书的价格为14.99元。

  除了淘宝外,遍布网络的各种专业论坛也是亚马逊清除盗版时必须面对的。

  今年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凌晨,“爱看豆”官网发布公告称,该网站要关闭一段时间,再次上线后该网站会专注于销售公版图书和自出版图书,并严格审核上传书籍的版权。据记者了解,该网站从2012年1月上线至今年4月关闭,共经营了1年零3个月。最初,该网站启用的是iKindle.mobi域名,但很快就因涉嫌侵权被亚马逊警告。之后,该网站被迫将域名改为现在的iKandou.com。该网站的月点击量为800万,注册用户为20万。由此可见,警告“爱看豆”是亚马逊清理盗版、为Kindle入华所做的一项准备。此次被清理的不仅是“爱看豆”,就连豆瓣阅读也在亚马逊的强烈要求下,于今年1月关闭了Kindle推送功能。

  “由于美国市场有健全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因此盗版没有生存的土壤。但在我国,盗版现象一直存在,从现状来看,亚马逊在我国的加密技术显然还滞后于盗版者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它的软肋。”有业内人士表示,“更重要的是,有多少国内消费者愿意为阅读买单?”

  不难看出,Kindle入华后,伴随着电子书的内容资源增多,提升加密技术、防范和杜绝电子书盗版将成为亚马逊面临的重大挑战。

  业界集体看衰

  虽然电子阅读的市场很大,但其在我国的现状并没有发展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对于Kindle入华能否“搅动一池寒碧”,业界普遍看衰。

  在美国,“Amazon+Kindle”的销售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使亚马逊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建立起了强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亚马逊最新发布的2012年度第四季度季报显示,亚马逊的电子书销售量同比增长70%,电子书业务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的规模。这种依靠内容赚钱的模式在我国能否行得通?

  在国内电子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接近亚马逊的非盛大莫属,其“云中书城+Bambook”的模式几乎是复制了亚马逊在美国的销售模式,不过它在我国并没有取得像亚马逊在美国那样的成绩。除此之外,国内的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商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电子书发售模式。[page]

  据京东商城近期披露的电子书业务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京东上线的正版电子书刊超过30万种,这些书来自200多家合作供应商;目前,京东累计用户数达500万,日均点击量超过百万,毛利率达到35%。另据淘宝的内部人士透露,淘宝去年的电子书收益已接近1000万元,其中仅磨铁数盟一家在淘宝电子书的分成收入就已接近100万元。尽管电子书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其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以当当网为例,其虽然占国内图书发行市场30%的份额,但与去年我国图书音像营收额32.5亿元相比,其电子书收入的300万元,有如九牛一毛。

  在近日举办的“2013年故事驱动中国”大会上,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表示,自己并不看好Kindle入华。他说:“京东也有过一个内部的项目讨论,就是要不要去参与电子书阅读器的硬件竞争,最后还是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在我国阅读设备多元化的当下,我们既不知道应该去开发什么样的硬件,也不知道消费者会用什么硬件去阅读。”

  石涛认为,目前kindle在我国的版权保护方式不够成功,“因为它没有给内容加密,而只给设备或格式加密,比如mobi格式,而现在在国内,有上百家软件供应商可以破解该格式。”如果kindle在我国落地后,消费者并不购买亚马逊提供的内容,而是通过破解格式的方式阅读盗版内容,那么在石涛看来,这不仅会使亚马逊挣不到钱,对我国的出版界也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亚马逊的做法在版权保护做得非常充分的地区没有问题,但放在我国,我要为其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石涛说。

  主营电子书阅读器的开发与应用推广的多看公司副总裁胡晓东曾撰文说:“长期以来,我国一代代亚马逊的追随者对它的学习往往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亚马逊强大完善的数据收集、分析与管理机制,以及基于用户个性化管理的服务模式难以被复制。国内同类阅读器如果与亚马逊形成同质化竞争,则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垃圾书”不值得付费

  Kindle入华对国内读者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网络上免费电子书少了。在入华之前的半年时间里,亚马逊已开始系统清理网络上可能对Kindle进入我国市场造成威胁的盗版源头,比如“爱看豆”“豆瓣”等网站的相关推送功能,此举在我国拥有Kindle的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一种担忧:未来网络上的免费资源会不会因为亚马逊的进入而变得越来越少?

  事实上,说国人没有付费阅读习惯是不公平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值得付费的优质图书,相反,目前网上充斥着大量拼凑出来的“垃圾书”。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品种达37万种,在数量上位居全球第一,比美国多一倍。然而,虽然市场上的图书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但图书的主题却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现在的市场现状是,一方面真正的好书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量内容空洞甚至粗制滥造的图书根本难以吸引读者的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也有作者的浮躁浅薄。[page]

  目前,很多出版社在策划选题时都闭门造车,图书编辑囿于自己的视野,策划出的选题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一旦遇到畅销的选题,出版社就会跟风出版和重复出版。为了抢占市场,出版社会让作者在短期内疯狂堆积文字,如此制造出的图书势必会成为“垃圾书”。除了出版社的因素外,一些创作者也仅是从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或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来撰写书籍,在很多中小型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会上,缺乏发行部门和销售一线人员的声音,更没有考虑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这样讨论出的选题最终只能被读者抛弃。另外,还有一些图书完全是屈从于金钱而出版的,比如某企业的老总,在游玩多地后诗兴大发,写了几十篇小诗,而这些诗大都为“口水诗”,竟也被包装成厚厚的一本诗集对外销售。试问,这种收钱出版的书有多大的阅读价值?

  读者只愿意为好书出钱,因为其“营养价值”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但要想让读者花钱购买在市场上充斥的“垃圾书”,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