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患权利义务 > 医生的义务 > 一个好医生的模样

一个好医生的模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2-24 03:38:26 人浏览

导读:

一个好医生是什么样子?这是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贺雨波常常思考的问题。已经在省人民医院当了快两年住院医师,他仍然不能回答。这不是他的个人问题,在这个商业时代,医生的整个群体都产生了困惑医生是种职业,核心在“以人为本”永和县中医院院长王学诗

  一个好医生是什么样子?这是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贺雨波常常思考的问题。已经在省人民医院当了快两年住院医师,他仍然不能回答。这不是他的个人问题,在这个商业时代,医生的整个群体都产生了困惑

  医生是种职业,核心在“以人为本”

  和县中医院院长王学诗行医40多年。行万里路,问千家诊,一路走来,其中辛苦后辈医者不能想象。

  “最初我对医学的理解非常简单:外科医生用刀片、内科医生用药片去医治患者。”王学诗说,真正从医以后,才认识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医生是种职业,但核心却在"以人为本"”。

  行医生涯中,他总是特别关照经济困难的患者,处处为患者着想。他常告诫自己的弟子:“给老百姓治病要用心,要想着为农民开药方。我们要盯着病人衣袋中的钱,但不是设法让病人把钱都掏出来留在医院,而是设法替老百姓合计着如何省钱,少花钱,治好病。”

  如今他痛切地发现,医生在越来越多使用新技术的同时,和患者沟通的越来越少。现代医疗诊疗器械日新月异,药物种类越来越多,医学里的人文关怀却渐行渐远。本硕博一气呵成,一个年轻人抱着书本从学校一下子进入医院,见病变不理解疾病整体,更不理解患者,只能坐井观天。不重视问诊,不重视望触叩听的基本功,有的医生不看片子,不查病人,光看报告,不为病人着想,这样的医生不是好医生,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就越发显得奢侈。

  “如果医生更尽心一些,综合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多花一些时间给患者解释病情,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就可能花费更低的成本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也使医患关系更为和谐。”王学诗认为。

  不但要有科学家的头脑,还得有传教士的心灵

  每周四下午,省人民医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神经外科专家王树荚出诊。他的病人很多,但他却很少遇到哪怕很小的麻烦。问他有什么法宝,他笑着回答:“尊重和沟通。”

  对每一名进来的病人,他都会看着对方说“请坐”,然后问对方哪儿不舒服。热情、耐心,这是不少患者对王树荚的评价。

  他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患者都是讲道理的,如果医生能够和他们推心置腹,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他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是候诊的病人仍然很多。这时医生要是一声不吭地走了,那些等了很久的患者肯定有意见。“我会把所有挂了当天号的病人看完。”在王树荚眼里,医生只要能够尊重病人,礼貌对待病人,病人难为医生的事情就会少之又少。

  可是,长久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实践都是技术至上,并不是每一名医生都能意识到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对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义务也了解不多。很多情况下,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病,而不是人。

  “很多人把医学视为单纯的自然科学,医生也单纯地把诊疗视为技术活儿。病人进了医院,就像变成了一架盛着出错零件的机器,上流水线,医生只看他负责的那部分零件,这零件不管来自谁,都是一个样,只管维修。”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牛润桂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她面对的病人都是癌症晚期患者,心灵格外脆弱,如果每天态度生硬,表情麻木地接诊患者,可以想象这样的看病经历会给病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医生和患者是势不两立的敌对方吗?两个凡人之间的沟通,最柔软之处在于——坦率和真诚。牛润桂说,“白大褂”应该是具有人情味的标志,就像“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曾谆谆告诫,医生不但要有科学家的头脑,还得有传教士的心灵,不能光拿技术来衡量一个医生的好坏——尽管技术很重要。

  在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患者的感受间找到平衡点

  尽管许多事情不是医生的错,医生也无能为力,但是医生确实需要在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患者的感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贺雨波和他的同事空余时间常常在国内最大专业医生网站丁香园出没。一天,山西群论坛里出现了一个“当医生变成病人”的主题讨论,这个话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迅速灌水发表自己的观点,茶余饭后仍少不了谈论,并持续关注这个帖子。这个帖子异常火爆,跟帖铺天而来。

  “上千个帖子,足见医患之间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贺雨波说,许多医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生病经历、看病遭遇,从“站在病床边”,一下子变成“躺在病床上”,经历“患者”痛苦的经历,都能让人设身处地地想起自己行医时的情形,他们重新审视眼前的医院和医生,获得了不同的意义。跟帖者大多数都希望同行能够平和对待自己的病人,这样,当同行们或是他们的家人作为患者的时候,才能得到更人性化的对待。

  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为病家谋幸福”

  一项调查显示,66%的被访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医疗求助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开大药方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从见死不救的冷淡冷漠到转卖病人的利欲熏心,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而要扭转这种局面,树立医德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最近,一位患者挤进山西医科大学的“社会实践”义诊现场,给义诊的准医生们鞠躬,感谢治好了他的病。一提到此项活动,医科大学学生贺加贝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他发誓再也忘不了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

  贺加贝的经历提出了一个医生何时培养起医德的问题。“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长久以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医德作为医生的职业操守,一直被认为是真正成为医生以后的事。其实,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医德医风教育,从学医的那一刻就应该开始。

  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德情感培养的教育。通过医学实践让学生们亲历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急心情,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中,人文关怀的情感自然而然发生,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

  从走进医学院的第一天,到正式踏入工作岗位,“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如果医生能有接近平民的温情,真正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一定能在医患之间,寻找更广层面的解决之道。

   沈佳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