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预防 > 医疗预防保健 > 十年医学大盘点振奋

十年医学大盘点振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2-23 06:44:23 人浏览

导读:

今天,是21世纪“O年代”的第一天回望刚刚过去的十年,首先从脑海里跳出的两字是“振奋”!过去的十年,是医学界取得重突破的十年,无论是疾病的治疗还是疫苗的研制,人类都进了一大步。今天,本报特邀广东位科研工作者对些进步进行详细的解读。在本世纪头十年,干细
  今天,是21世纪“O年代”的第一天回望刚刚过去的十年,首先从脑海里跳出的两字是“振奋”!过去的十年,是医学界取得重突破的十年,无论是疾病的治疗还是疫苗的研制,人类都进了一大步。今天,本报特邀广东位科研工作者对些进步进行详细的解读。

  在本世纪头十年,干细胞、基因组、艾滋病、癌症、传染病防控、人造器官等六大领域成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人类已经可以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组为动物胚胎并使其成活是最令人关注的成果。人类能否最终攻克艾滋病和癌症,通过基因技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治疗,根据病人需要定制人工器官?上述研究成果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留待时间予以证明。

  关键词

  干细胞

  iPS细胞“合成”出新老鼠

  200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2006年,日本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从小鼠成体细胞中获得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即iPS细胞),这一方法将已丧失分化全能性的成体细胞恢复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直接将其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多能干细胞。

  2009年,中国科学家首次采用iPS细胞培育出新老鼠。科学家将成年细胞的皮肤细胞恢复成多能干细胞,通过引入四基因将其重组为胚胎状态,并长成老鼠。由于新培育出的老鼠本身具有繁殖能力,这表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也可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

  连线广东

  维C让干细胞转化“提速”10%

  2008年,广州成立了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是成员单位之一。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世忠认为,在干细胞治疗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要神经干细胞,因为神经干细胞颠覆了以往“脑神经一旦损伤就不可修复”的观点。

  他介绍,对神经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始于1999年,因为帕金森病的机理单一,一开始科学界认为神经干细胞的发现能在五年内攻克帕金森病,但现在十年过去了,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仍然存在困难,因此主要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他预测在下一个十年,在修复脑神经方面,神经干细胞在治疗小儿脑瘫、脑发育不良方面会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领衔的科研小组发现了维生素C的神奇作用:它可把iPS细胞的转化效率从每一万至十万个细胞才有一个能转化成功的低效率,提到10%的高效率。这是世界首次达到的效率。这将在人口健康、家畜繁殖、动物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裴端卿说,多能干细胞能转化率的提高近期可以运用到血液病的治疗,远期可使心脏病、老年痴呆、白血病的治疗以及器官移植获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基因

  基因组图谱透露生命秘密

  在2000年以前,对人体奥秘的研究到了细胞层面便不得不止步,因为科学家对细胞内的基因知之甚少。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成功。这一成就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2009年,首张人类表现基因组图谱问世。与此同时,基因治疗也出现曙光,2000年,法国巴黎内克尔儿童医院菲舍尔教授及同事用基因疗法已治愈了3名患有严重综合型免疫缺损症的婴儿,这是基因疗法研究开展近十年来科学家取得的首次成功。

  连线广东

  广东学生提出

  “人类泛基因组”概念

  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郑文岭教授认为,过去十年人类在基因领域上的最大成就莫过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过去,人体的细胞对科学家来说就像‘黑箱’一样,我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而现在人类基因组这本“天书”的三万多个基因已经被解码。

  在即将踏入2010年时,广东的研究学者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上发出了强音。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在世界顶级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年龄最小仅为20岁。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并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概念。这一研究树立了新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标准,是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贡献。

  关键词

  艾滋病

  最新疫苗测试

  可使感染风险降低

  在艾滋病治疗领域,上世纪末问世的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即“鸡尾酒疗法”在这十年被大规模应用。艾滋病患者通过规范服药,可以延长生命。而在艾滋病疫苗研制领域,虽然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疫苗的研究进展缓慢,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今年9月,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耗资1.05亿美元对结合两种老疫苗的艾滋病新疫苗进行测试,结果首次表明其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整个实验有1.6万人参加,其结果表明,这种疫苗可以使接种者的感染风险降低31%。

  连线广东

  艾滋病病毒毒性明显减少

  “从2001年至今,艾滋病疫苗从动物到人始终遭遇挫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准病毒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规律。”暨南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研究中心主任曾耀英教授指出,按照疾病预防的观念,一种疫苗要有50%以上的预防效果才可有价值,因此,今年新推出的美泰联合疫苗并不能被称为成功,但和以往相比,取得了一定突破,因为有三成的试验者没有出现抗体,也没有抗原,提示可能还有新的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page]

  曾耀英指出,近年来研究显示,艾滋病病毒毒性较二三十年前初次出现时明显减少,致死性也明显降低。非洲的实证显示,一些高危人群接触艾滋病病毒却没有受到感染,一些患者感染后病情进展缓慢。这也为研究者在把握病毒对免疫系统影响的规律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传染病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21世纪头十年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中,“传染病”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2003年,SARS席卷全球,2006年禽流感拉响警报,2009年甲型H1N1流感造成全球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是预测,甲流将在2010年引发更具威力的第二波流行。

  本世纪头十年多发的传染病事件,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SARS暴露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制和应急制度的巨大漏洞,并推动了中国“问责制”的推行。自禽流感起,特别是2009年甲流在短短一个多月内“流”遍全球,使得国际社会协作、共同防范传染病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国在防范传染病方面负担的国际责任、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药物、疫苗、防治经验的援助,被视作防范跨国传染病的重要内容。就个人层面而言,传染病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2003年开始,常洗手、勤通风、戴口罩、共用公筷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2009年的甲流则使“公共场所卫生礼仪”获得更多的关注。

  连线广东

  传染病防治

  必须加强跨国合作

  “新世纪以来传染病领域的一大特点是,新的传染病病种层出不穷,病毒变异性在增强。同时,人们由于缺乏免疫力,容易出现广泛流行。”暨南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陈友鹏副教授指出,科学有效地应对传染病,将成为本世纪卫生领域的一大重要课题。

  “可以说,SARS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染病的重视。”他表示,公共卫生事件的妥善解决,除了政府部门及时正确的应对外,也需要公众的积极配合。由于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交流愈发频繁,传染病的发作越来越多地呈跨国多发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陈友鹏指出,防御传染病的战斗并未结束,人们需要反思,当动物病毒越来越频繁地侵扰人类健康时,我们应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养成健康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再地破坏环境。”

  关键词

  人造器官

  膀胱、肺、气管

  均有“人造替换品”

  2001年,美国肯塔基州犹太医院的外科医师于7月2日切除了一名患者跳动微弱的心脏,并移植成功一个不到一公斤重、迅速旋转的由肽与塑料合制的血泵充当“人造心”,由置入胸壁的电池供应能量。2006年4月,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培育出再生膀胱,并且顺利移植到了7名患者体内。2008年,美国一名妇女移植了一段人造气管。目前医学界已经出现不同材质的“人造器官”,如日本的纳米技术人造器官、英国的人造纤维肺等等。

  连线广东

  新一代生物

  人工肝“广东制造”

  日前,世界首台“新一代人源细胞组合型生物人工肝”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研制成功。项目负责人、该院肝胆二科主任高毅教授介绍,人造器官主要有机械性人造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生物性人造器官三种,目前的体外型人工肝以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工肝为主,兼备机械性人工肝去除有害物质的功能及生物性人工肝转化有害物质、生成有益物质的功能。中国的新一代人源细胞组合型生物人工肝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顺利的话三至五年内可以推广到临床使用。

  至于用于移植体内的人工肝,是把人的肝细胞放在人工合成的生物支架上让其生长,使其既具有肝脏的形状,也具有肝脏的功能,这一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初级阶段,高毅估计可用于体内的人工肝将会在下一个十年被研制出来。

  关键词

  癌症

  个体化治疗

  延长患者生存率

  2003年,肿瘤饥饿疗法被权威杂志《Science》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一。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诱导新生血管生成,为其提供营养,抑制血管生成的抗肿瘤药物就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而饿死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表明,一种抗血管生成的抗肿瘤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用药,可延长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该药在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效果不明显,可能与晚期乳腺癌较结肠癌分泌更多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有关,因而更加难以控制,这也提示抗血管生成治疗要因病而异。

  另一方面,肿瘤领域的专家还在寻求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方案。今年8月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全球多中心研究报告显示,对经过临床选择的亚洲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体人群中,某些具有特定基因特征的患者一线使用靶向药物的疗效比一线使用化疗的效果更好,而不具有这种基因特征的患者,一线接受化疗的受益更多。

  连线广东

  基因检测很重要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认为,这十年间肿瘤治疗界最具临床实用价值的突破,要数利用基因检测来制定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方案。

  2009年年底,华南临床基因检测中心在广州挂牌成立,为肺癌、肠癌、乳腺癌患者提供基因检测,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吴一龙介绍,以肺癌为例,现在已知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使用靶向药物的效果比一线化疗好,这样这部分患者在治疗上就能直接使用靶向药物,少走些“弯路”,“肺癌会导致人体两万多种基因突变,如果把每一个突变了的基因搞清楚了,那么受益的就不仅仅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了,更多的患者将会得到帮助”。[page]

  吴一龙表示,华南临床基因检测中心将不只着眼于发现哪些肺癌患者对靶向药物敏感,还能通过基因检测及早发现哪些患者对某种药物是耐药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