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案例 > 急性脑血管疾病医疗事故案例

急性脑血管疾病医疗事故案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2-28 06:19:06 人浏览

导读:

[案情]男,72岁。20年前即患高血压22.7~24.0/13.3kPa(170~180/100mmHg),最高达29.3~16.0kPa(220/120mmHg)。曾多次住院治疗。发病前在某地疗养,血压控制在20.0~21.3/12.0~13.3kPa(150~160/90~100mmHg)。出院返家途中,血压升运至29.3~16.0kPa(220/120mmHg),

[案情]

男,72岁。20年前即患高血压22.7~24.0/13.3kPa(170~180/100mmHg),最高达29.3~16.0kPa(220/120mmHg)。曾多次住院治疗。发病前在某地疗养,血压控制在20.0~21.3/12.0~13.3kPa(150~160/90 ~100mmHg)。出院返家途中,血压升运至29.3~16.0kPa(220/120mmHg),即在当地治疗,下午服胍乙啶25mg,晚50mg。次晨血压25.3/13.3kPa(190/100mmHg),继服25mg,中午50mg,在30小时内共服150mg。当时下午患者即感头晕,不能起床,血压10.7~12.0/8.0~9.3kPa(80~90/60~70mmHg)表现精神恍惚,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左侧巴彬斯基征(+)。诊断脑血栓形成。

[评析]

急性脑血血管疾病又称中风(Apoplexy),是目前临床三大死亡病因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居世界各国高位,初步估计我国中风病患者有上千万人,为冠心病3~4倍。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残废率均甚高。约有1/3病人可能在发病1个月内死亡,另1/3在2~3年内死亡。约半数病后遗留残疾,因而给人民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亦给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残废率。

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临床上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和高血压性脑现血较常见,尢多见于老年人。

由于始用降压药物不当,血压下降过低,导致脑血栓形成。近年来大量报道表明,脑梗塞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是对高血压的处理不当,降压药物用量过大,使血压降得过低。一般认为,血管壁正常的人,平均血压在9.3~21.3kPa(70~160mmHg)之间时,基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保持脑灌流量不变,但在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人中,由于脑血管弹性减退,管腔变狭,当血压降至正常人尚能耐受的水平时,患者就可能发生脑供血不足的症候。尤其是长期高血压患者,其脑组织灌输压一直靠较高的血压来维持,一旦血压急剧下降,灌输压不足,脑组织血流量骤减,甚易产生晕劂。小卒中,以至促发脑血栓形成。胍乙啶的作用是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去四肾上腺素的释放,并耗竭其贮存,降压作用强而持久,且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一般禁用于全身性动脉硬化,特别是脑动脉硬化及冠心病人。胍乙啶的使用剂量一般均由小剂量(10mg/d)开始,逐渐增加,有效剂量为20~80mg/d。本例在30小时内用量达150mg,显然用量过大而导致梗塞。老年人降压过快也可发生心血管意外,曾有1例老年妇女,因睡眠障碍,血压增高,医生给肌内注射利血平,口服复方降压片,当晚出现上腹痛、呕吐,又误按“急性胃肠炎”处理,送医院后发现为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实际上,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应用降压药不当而引起脑血栓形成、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者并不少见,但多未被注意,值得引起重视。

例2是脑梗塞患者误诊为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住院作腰椎穿刺后出现血压升高,意识障碍和神经机能缺失症状迅速加剧,并呈现右侧瞳孔扩大。临床疑为脑内血肿而行紧急开颅手术。最后诊断脑血栓形成。根据本例尸体解剖所内陆,患者原已存在广泛严重的脑软化,并有脑水肿。经腰穿后,因脑脊液动力学的改变,颅内压急剧升高,进而发生脑疝(右侧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后期表现的昏迷、尿失禁、血压升高、右侧瞳孔扩大及基侧偏瘫等均有符合脑合脑疝征象,而因临床表现酷似颅内血肿,导致误诊。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