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保险 > 医疗保险动态 > 中国尝试在城市神经末梢完善医疗保障网

中国尝试在城市神经末梢完善医疗保障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01 09:08:15 人浏览

导读: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如何让自己健康长寿?72岁的陈世英对此很有信心。“平时只要身体不舒服,我就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家住贵州省贵阳市南岳社区的陈世英说。除了输液、吃药收费之外,在社区里问诊、健康咨询都是免费的。“有时候半夜打个电话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 如何让自己健康长寿?72岁的陈世英对此很有信心。“平时只要身体不舒服,我就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家住贵州省贵阳市南岳社区的陈世英说。

  除了输液、吃药收费之外,在社区里问诊、健康咨询都是免费的。“有时候半夜打个电话,社区的卫生服务人员很快就能赶到。”陈世英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五年内让“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一些专家指出,便捷地得到日常保健是让公民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日常医疗保健能帮助降低大病的发病几率。”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实践说。

  陈世英患有高血压、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即使去离家最近的医院,花在路上的时间也要两三个小时。“我的四个孩子都要工作。”陈世英说,“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去社区看病很方便。”

  陈世英每月主要依靠过世老伴的300元抚恤金生活。低廉的收费是她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她在社区输液,一次只需要50多元。

  贵阳市小河区卫生局副局长黄灿说,社区医院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费用,平均比二级以上医院低30%到50%。在陈世英所在辖区,大约2.5万居民正在从社区医疗中获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便开始建立,那时候提供医疗首诊服务的是“赤脚医生”,他们很多人只有初中文化,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医疗改革,推动了优质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的聚集,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缓慢。

  2009年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于是,由政府主导、提供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思路开始“回归”。

  尽管社区医疗便捷价廉,许多病人依然愿意去大医院排长队看病。

  黄灿说,小河区一家知名三甲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平均达到110%,而社区医院平均只有48%,医疗资源被闲置、浪费。

  相关人士认为,中国城市的社区医院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医务人员水平,对患者尚不具较强吸引力,社区医疗机构发展壮大还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路程。

  人才不足和流失也是制约社区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瓶颈”。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基层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全科医生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而国际上通常要占到30%至60%。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人员编制、职称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孙袁说。

  医改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指出,社区、农村和大医院应该是一体的,但目前这三者处于分割的体系,大家都在争夺病人。“公立医院就像家里的老大一样,你应该帮助弟弟妹妹们成长。”李玲说。

  全国人大代表孙诚谊认为,社区医疗机构发展不能与大型公立医院割裂开来,应该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来做这件事。

  国务院近日公布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明确表示,中国将“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李玲认为,要改变基层医疗人才缺失状况,过去的“赤脚医生”制度值得借鉴。

  “政府应该鼓励医生去基层工作。”李玲说,保证医生体面的待遇,让他们住在社区里或附近,“医生与基层连为一体,有助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更好地开展工作”。(参与采写记者:李惊亚、白旭、王橙澄、李劲峰、李克瑶)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