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损害 > 6岁儿童离世前捐献遗体用于教学科研

6岁儿童离世前捐献遗体用于教学科研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04 07:40:42 人浏览

导读:

省红十字会向张守远颁发捐献证书11日中午,在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后,6岁男孩张浩的遗体被推上了安徽医科学派来的专车运往合肥,成安医大在太和县首例遗体志愿捐献者。5岁男孩患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家住太和县李兴镇孔大村西张楼自然村的张守远是个幸福的男人,妻子贤
省红十字会向张守远颁发捐献证书

  11日中午,在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后,6岁男孩张浩的遗体被推上了安徽医科学派来的专车运往合肥,成安医大在太和县首例遗体志愿捐献者。

  5岁男孩患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家住太和县李兴镇孔大村西张楼自然村的张守远是个幸福的男人,妻子贤良淑德,两个儿子帅气活泼,让邻居们羡慕不已。

  2010年11月,张守远发现5岁的小儿子张浩,下巴上长了一个小疙瘩,张守远和妻子连忙带着孩子到附近的卫生室检查。“没事,可能是个淋巴结。”医生回答说。随后,张浩在里吊了半个月的水,病情未见好转。

  情急之下,张守远带着孩子来到太和县人民医院,医生建议他们立即到外地的大型医院检查治疗。感觉出医生语气的异样,张守远丝毫不敢耽搁,带着孩子去了蚌埠。经过医生认真检查,确认孩子患上了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医生提醒张守远,此病恶性程度高,在世界上属疑难病症,很难治愈,“手术后的复发率达80%以上”。

  “放化疗行吗?”面对张守远充满期待的目光,上海北京等地各大医院的专家都摇了摇头。孩子的肿瘤处于咽喉部位,周围器官复杂,而且由于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根本承受不了放化疗产生的副作用。

  看着病床上的儿子,张守远决定背水一战。2011年3月份,6岁的张浩在蚌埠实施了手术。手术后一段时间内,张浩身体比较正常,但医生提醒张守远绝不可掉以轻心,尤其要防止孩子发烧。

  绝症面他们不得不放弃治疗

  一个半月后,小张浩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以“疯狂”的速度生长。张守远带着孩子辗转于北京、南京、上海、大连等地,向各大医院的专家问诊。一连串的检查后,专家们给出的诊断结果相同:孩子的病情已经没有好转的希望。

  万念俱灰,两个月前,张守远带着儿子回到了家乡。“生活中,孩子有什么要求我们都答应他。”张守远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陪伴儿子走完最后的路程。

  “他从来不愿让人提起自己的病。”张守远告诉记者,张浩虽然年龄小,但心智要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一些,也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因此平时对父母十分依恋。

  “乖巧、懂事,在疾病面前显得很坚强。”据张守远介绍,妻子没有工作,他主要靠当建筑工人为生。一年来,为了给张浩治病,全家已花去十多万元,“外面欠了三四万元的债务”。知道家中生活不易,两个月来,张浩从未向父母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

  遗体捐献让孩子的生命延续下去

  张浩的外公是位退休教师,对这个乖巧、懂事的外孙格外疼爱。放弃治疗的这段日子,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让外孙的生命延续。

  “我们不如把孩子的遗体捐献了。”老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守远。他对女婿说,当孩子的眼角膜等器官移植到别的孩子身上时,就像张浩还活着一样。

  女婿、女儿同意了老人的提议。张守远介绍,孩子的病已无法治愈,但他的遗体可以用于医疗研究,希望医生能尽快找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有效方法,研制出治疗这疾病的有效药物,“这是我们同意捐献的主要原因”。

  得知张守远夫妻的意愿后,太和县红十字会及时向省红十字会汇报有关情况,在省红十字会的具体指导下,张浩的父母同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取得了联系,并办理了相关手续。

  10日,张浩突然发起高烧,被紧急送往太和县人民医院。医生多次测量,孩子的体温达42度。第二天中午,6岁的张浩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副站长付杰、太和县红十字会副会长钱纯建以及太和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郑重地来到孩子病床前,深深鞠躬。

  付杰说,孩子的眼角膜首先会被移植到其他病人身上,遗体则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

  望着远去的汽车,张守远期待着儿子能早日“重生”……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