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消费者 > 消费者权益 > 常见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哪些

常见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4-28 15:54:10 人浏览

导读:

常见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产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无标准和无检验合格,过期,变质等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侵犯消费者的财产权,也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实践中,对于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在违法所的达到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的,其构成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罪,将被处于二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常见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产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无标准和无检验合格,过期,变质等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侵犯消费者的财产权,也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实践中,对于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在违法所的达到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的,其构成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罪,将被处于二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常见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哪些

  (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

  (二)假冒他人商品的产地、企业名称或代号的商品;

  (三)虚构企业名称的商品;

  (四)过期、失效、变质的商品;

  (五)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商品;

  (六)名称与质地不符、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或者主要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

  (七)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冒用许可证标志的商品;

  (八)掺杂使假、偷工减料的商品;

  (九)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旧充新的商品;

  (十)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

  (十一)无标准、无检验合格证的商品;

  (十二)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商品;

  (十三)未按有关规定标明规格、等级、主要技术指标或成分含量的商品;

  (十四)处理商品(含次品、副品。等外品)而未在商品或其包装的显著部位标明“处理品”(或“次品”、“副品”、“等外品”)字样的商品;

  (十五)生产、经销剧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而未标明有关标识或未按规定提供使用说明的商品;

  (十六)限期使用的商品而未标明或未如实标明生产日期和失效时间的;

  (十七)未按规定标明产地。企业名称、企业地址和其他项目的商品。

  

  二、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怎么办?

  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真的很大:

  1、短期害人,长期害己;

  2、消费者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为自己的未来埋下隐患;

  3、给自己和他人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若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话,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申请赔偿,以造成的损失为赔偿基础。如果是食品的,可以要求十倍的购买价格赔偿。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单位,工商部门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并将产品销毁。

  三、假冒伪劣产品处罚依据

  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常见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哪些的相关的法律知识。总而言之,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话,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申请赔偿,以造成的损失为赔偿基础若大家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想要了解的话,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为您提供最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