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通信快递 > 从驿马传递到信息通信 纪念北京电报局诞生125周年

从驿马传递到信息通信 纪念北京电报局诞生125周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07 14:16:51 人浏览

导读:

在北京通州县城一条静谧的小街上,有一所不起眼的平房。这所房子可不一般,它临街的一面破败的山墙,被文物局认定为125年前中国最早的电报局驿站遗址。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历1883年9月18日,北京电报局在北京通州诞生,这标志着北京电信事业的开端。通州驿站1
北京通州县城一条静谧的小街上,有一所不起眼的平房。这所房子可不一般,它临街的一面破败的山墙,被文物局认定为125年前中国最早的电报局驿站遗址。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历1883年9月18日,北京电报局在北京通州诞生,这标志着北京电信事业的开端。通州驿站125年前的“肉电报”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凭借拥有先进的军事和通信技术,无视我国主权,对我国万里海疆随意侵犯。凭借着电报这种快捷的信息传递工具,他们声东击西、莫可测度。而此时大清国的军情传递,还在依赖传统的方式——驿马传递。 驿马要和电报赛跑,在今天看来是笑谈,而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却是现实。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切身感受到“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能否拥有先进的电报,涉及到了国家的主权与国防的安全。李鸿章直言上奏:“欲国家安危,必消息捷通,断不可无电报。” 清光绪六年(1880)八月,皇上谕旨设立南北洋电报;九月,中国电报总局在天津成立;翌年,我国第一条天津至上海的长途电报线竣工通报,用以沟通南北两洋的防务。就在全国各地纷纷效仿,筹划架线通报之时,紫禁城却传出了异样的声音:中国四千年没有过电报,不照样是一个泱泱大国?在京城立杆挂线,破了风水,就会破大清的江山……电报进京的事情就这样被搁置起来。 光绪九年(1883),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也按捺不住对信息迅捷的渴望,一再要求李鸿章将电报线由天津延伸到京城,甚至希望在总理衙门内设立电报局。 李鸿章接到总理衙门的请求,本应及早将电报线引入京城,但他不得不顾虑朝廷保守势力强烈的反对而采取“分步走”的办法,先将电报线延伸至通州,待京城渐开风气后,再延至城内。另外,通州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沿运河运送杆线,也极为便捷。 光绪九年(1883)六月十四日,李鸿章奏准《展接津通电线》折:“电线由天津一路裁弯取直量至通州北关为止,所有坟茔、树林、民房均经让出,沿途舆情毫无惊扰。约计线路一百八十余里,应须木杆一千七百余根,俟物料器具由沪运到,即日开工……将来外洋及各省与总理衙门电报到通局后,即封交通州,专马驰递,勿得片刻稽迟。”据《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记载:“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天津至通州接设电线,以捷音信而裨时局。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知之。”证实李鸿章之奏请,得到了皇上允许。军机处将此件下转总理衙门执行。 仅仅两个月,工程告竣。顺天府通永道薛福辰禀报总理衙门称:“遵于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开局,传递报务,理合将开局办理日期禀报。再:所有一等官报,抄录封固呈送,加封交通州驿传递。” 不难看出,北京电报局一诞生,就确定了它为中央政府服务的特殊地位。但在中国洋务运动与保守势力抗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它一方面吸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面又不得不保留了传统的驿递,“莫尔斯电报机加驿马递送”,便成了京城电报局初创时期的特色。因为还要靠马匹传递最后一站,民间就将这种电报戏称为“肉电报”。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破冰之举,北京的电信事业也以此为起点,开始了125年的发展。不久,1884年,位于通州的北京电报局终于搬进了北京城里。 古老封闭的北京终于被电报叩响,更多的朝廷重臣亲身感受到了先进的通信技术对提高综合国力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一扇通往世界科学领域的大门自此开启。 125年的风雨过去了,北京电报局初创时期在通州的驿站遗址,仍在见证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北京电报大楼50年的“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单段繁华闹市的北京电报大楼楼顶的大钟,准时唱响了报时的旋律,可能是全中国硕果仅存的报时声了。这曲敲了50年的“东方红”,记载了新中国通信事业50年的发展历程。 2008年9月27日,在这座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里,中国网通北京市分公司隆重举行了电报大楼建成、开通50周年庆典活动。 北京电报大楼建成于1958年9月,总建筑面积2.01万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气势恢弘。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也曾是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电报大楼曾先后是邮电部(今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长途电信局、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北京网通综合信息中心的机关办公地,是国家重要通信枢纽。50年来,作为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的代表,电报大楼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对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8年9月29日,矗立在长安街上的雄伟壮观的电报大楼落成开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邮电建设的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工程,落成时,北京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信网中心和全国电报网路主要汇接局,与全国所有省会、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工商业大城市和重要海港、边防要塞均设有直达报路,同时与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国际报路。在电报业务鼎盛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电报大楼每月的报务交换量多达300多万张。电报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的传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电报大楼悠扬的钟声至今仍然是北京的重要标志,仍然时常激发北京人的很多回忆。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的演进,电报大楼相继开通了新兴的数据通信业务,如中国公众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电子信箱CHINA-MAIL、传真存储转发CHINAFAX、电子数据交换 CHINAEDI、帧中继FRAMERELAY、中国公众多媒体互联网169电信港等。可以说,当时电报大楼所具有的数据通信业务,集中体现了当时世界先进的现代通信水平,为现在建成首都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传统观念中的电报大楼已经走在了信息产业的前沿。 伴随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信息化战略不断成为现实,北京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增长率步步攀升,综合信息服务的新需求不断涌现。面对新的形势,北京网通提出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型,北京电报大楼也成为北京综合信息服务的重要集散地。 北京网通现有语音、无线和宽带三大类目的几十项增值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生活、教育、健康、财经、影视、游戏、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求。随着IP网络增值业务的迅猛发展,目前位于电报大楼的北京网通综合信息中心,正积极打造以BBN网站为依托的宽带、语音、无线全方位互动的综合信息经营模式,挖掘、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增值业务品牌,力争成为“应用服务”与“内容服务”价值链的主导者,全面提升北京网通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从驿马传递到信息通信,125年来,电报早已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而中国也正在变成一个世人瞩目的信息大国。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