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食品安全法 > 食品安全知识 > 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需科学对待

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需科学对待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3-31 14:40:12 人浏览

导读:

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需科学对待零添加就安全吗?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时下,不少食品包装上纷纷打出零添加的醒目标识。然而,这一令消费者颇感安慰的友情提示,却让食品安全专家们有些哭笑不得。在日前举行的第133期东方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

  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需科学对待

  “零添加”就安全吗?

  “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时下,不少食品包装上纷纷打出“零添加”的醒目标识。然而,这一令消费者颇感安慰的“友情提示”,却让食品安全专家们有些哭笑不得。

  在日前举行的第133期东方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陈君石指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例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三聚氰胺、苏丹红都属于掺假或非法使用,不能与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

  消费者夸大化学污染 轻视“吃坏肚子”

  不含食品添加剂就敢放心吃,这样的心理不仅在中国较为普遍,在东南亚等国家也有类似的调查结果。陈君石说,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心中,食品添加剂好似“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实际上,这只是认识上的误区。“试想一下,假如没有甜味剂、蓬松剂、防腐剂,我们在市场上还能买到这么多丰富多彩、好吃便宜的食品吗?”

  不可否认,消费者对于添加剂的恐慌,主要来自于苏丹红、孔雀石绿等事件的影响。陈君石指出,作为工业原料,这些化学品本身就不允许在食品中应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可惜的是,在一次次风波中,添加剂成了不法分子违法滥用的替罪羊。他表示,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一直遵循严格的管理,执行的标准也与国际接轨。

  与令人“谈食色变”的化学污染相比,类似“吃坏肚子”的小事常常被大家小事化了。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周乃元指出,目前,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面对的首要问题,但消费者却不重视。“多数人吃坏了肚子,只是自认倒霉,没人会觉得这是食品安全的大事。”周乃元说,过分夸大化学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反而造成了食品安全防御的新盲点。对此,陈君石特别提醒,冰箱不是保险箱,有些细菌在冷藏温度下仍可生长、繁殖。

  监管者接轨国际标准慎行“拿来主义”

  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起步较晚,对于食品中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剂量一时还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数据。于是,参照国际标准就变得越来越流行。虽说这有利于更严格地监管,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宁却不赞成“一抄了之”。他以刚刚过去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强调了本土风险评估的意义。

  原来,早在2007年,美国曾发生过一起宠物饲料中毒事件,其罪魁祸首正是三聚氰胺。当时,美国研究者发现,只有当三聚氰酸与三聚氰胺的比例大于1∶20时,才会形成结石。然而,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的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发现奶粉中只有纯的三聚氰胺,却找不到任何三聚氰酸。”为还原真相,中国疾控中心自主建立了一套评估模型,一路跟踪三聚氰胺在生物体内的行踪,最终证实它就是制造肾结石的元凶。

  由于饮食习惯和国情不同,不少专家认为,食品安全标准不可一味倡导“拿来主义”。比如,上世纪30 年代,日本富士山地区曾因大米镉含量超标而引发“痛痛病”。令人不解的是,我国一些地区饮用水中的镉含量虽超过当年日本的剂量,可当地却没有发病报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推测,这很可能与两国间的膳食结构和不同年代的营养差异有关。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存在太多难点。”陈君石认为,孤立地评价食品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并不科学,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回答一个量的问题。比如,要求茶叶里一点铅都测不出来,这几乎不可能。同样的道理,如果把食物中黄曲霉素的安全剂量设定为零,那么花生这种食物恐怕要从市场上消失了。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