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拍卖法 > 拍卖标的 > 上海拍卖中心发展历程

上海拍卖中心发展历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1-03 23:02:48 人浏览

导读:

1874年,英国远东公司在上海开设了鲁意斯摩拍卖洋行。这家拍卖行拍卖较多的标的是一些舶来品和大量的海关罚没物资。随后,英国的瑞和洋行、罗森泰洋行、法国的三陆洋行、日本的新泰洋行、丹麦的宝和洋行等都纷纷挂牌,在上海滩做起拍卖生意。这些拍卖机构最初的主要业

1874年,英国远东公司在上海开设了鲁意斯摩拍卖洋行。这家拍卖行拍卖较多的标的是一些舶来品和大量的海关罚没物资。随后,英国的瑞和洋行、罗森泰洋行、法国的三陆洋行、日本的新泰洋行、丹麦的宝和洋行等都纷纷挂牌,在上海滩做起拍卖生意。这些拍卖机构最初的主要业务是对进出口商品中的纠纷事件进行鉴定、估价、处理。 继而,海关的没收物品、海洋运输中的水渍物品、银行委托的典押品以及保险公司、法院的一些物资业由它们代为处理和拍卖。同时这些拍卖机构还兼为他人拍卖家具、旧货等。 此后的一个时期,中国的商人和一些外国拍卖行的中国雇员们见到拍卖业投资少、易经营,也相继效仿办起了拍卖行。有“榔头大王”之称的怡和拍卖行便是其中一例。这家拍卖行的老板原来就是一家外国拍卖行的雇员,在积累了一些拍卖经验和资金后,开办了自己的拍卖行。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由于战争,上海港口外轮断绝,物资减少,拍卖行业一度严重萎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各国到中国的外轮开始复航,战后收缴的日伪敌产和汉奸的充公财物,以及水渍货物大量增加,进而促使拍卖业又重新兴旺起来。当时,国民党政府开设的官办拍卖行,接受委托拍卖日伪军和美军剩余物资,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与此同时,民办拍卖行也开始大量恢复起来。 上海于20世纪30年代就成立了拍卖行同业公会,抗日战争期间一度消沉,40年代后期该公会自觉进行整顿,恢复活动。据统计,截至1949年上海共有25家拍卖行。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