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规 > 劳动地方性法规 > 其他地区劳动法规 > 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条例(1993)

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条例(1993)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13 01:13:01 人浏览

导读: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省法院,省检察院,各市人大常委会,《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条例》已经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条例(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省法院,省检察院,各市人大常委会,《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条例》已经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

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条例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障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安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省境内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第三条 我省境内所有城镇企业必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以下简称待业保险),缴纳待业保险费。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劳动行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待业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待业保险的组织管理工作。

  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待业保险机构具体经办待业保险业务。

  第五条 省、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社会保险基金委员会,对待业保险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本条例所称的待业职工,是指因下列情形之一,失去工作的职工;

  (一)依法宣告破产企业的职工;   (二)被责令停产整顿的企业在整顿期间被精减的职工;   (三)依法被撤销、解散企,业的职工;   (四)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法定整顿期间被精减的职工;   (五)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   (六)企业辞退、除名、开除的职工;   (七)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省人民政府规定可以享受待业保险待遇的其他职工。

  第七条 待业保险工作应当与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和生产自救等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

  第二章 待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八条 待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企业缴纳的职工待业保险费;   (二)待业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待业保险基金的增值收入;   (四)地方财政补贴。

  第九条 待业保险费的缴纳标准为企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

  外商投资企业按中方全部职工工资总额计算。无法核定工资总额的企业,按当地上年度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额乘以职工总人数计算。

  待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或结余较多时,由省人民政府调整缴纳标准。

  第十条 企业缴纳的职工待业保险费,在企业成本费中列支。   第十一条 待业保险费由企业的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转入待业保险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职工待业保险基金专户”,专项存储,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挪用。

  待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后,按照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纳入待业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 待业保险机构应当于每年一季度核定一次上年度参加待业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

  第十三条 待业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省调剂。市应当将待业保险基金总额的10%上缴省调剂使用。市上缴省的待业保险基金,由当地开户银行按月划转省待业保险机构在银行开设的专户。

  第十四条 待业保险费不得减免。企业暂无能力缴纳待业保险费的,经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缓缴。

  第十五条 待业保险基金及其管理费不计征税、费,当年结余可以转下年使用。

  第十六条 待业保险基金纳入本级财政的预算、决算。待业保险基金的年度预算、决算,按照统筹范围,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待业保险基金不得用于平衡财政收支。待业保险基金的收支,接受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的监督。

  第三章 待业保险基金的使用

  第十七条 待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开支:

  (一)待业职工的待业救济金;   (二)待业职工在领取待业救济金期间的医疗费;   (三)待业职工在领取待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生活救济费;   (四)国家规定待业职工应享受的政策性补贴;   (五)女职工待业期间的生育补助费;   (六)扶持待业职工的生产自救费;   (七)待业职工的转业训练费;   (八)待业职工的职业介绍费;   (九)待业保险管理费;   (十)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与待业保险有关的必需开支。

  第十八条 待业救济金议当地在职职工困难救济标准为基数,根据待业职工待业前在企业连续工作时间计算:

  (一)连续工作时间满一年不足五年的,为基数的110%;   (二)连续工作时间满五年不足十年的,为基数的130%;   (三)连续工作时间满十年不足十五年的.为基数的150%;   (四)连续工作时间满十五年及其以上的,为基数的180%。

  待业救济金由待业保险机构按月发给待业职工。

  第十九条 待业职工待业前连续工作时间满一年的,待业后发给三个月救济金,以后每增加一年工作时间,增发三个月救济金。但最多不得超过二十四个月。其中第一至十二个月,每月按第十八条规定的标准计发;第十三至二十四个月,每月按基数的110%计发。

  第二十条 待业职工在待业救济期间每人每月发给五元医疗费;到待业保险机构指定医院住院治疗的,可以报销70%的医疗费。

  第二十一条 待业职工在领取待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或生活救济费按在职职工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女待业职工生育子女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发给一次性的生育补助费。

  第二十三条 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合同期满不再续签合同,或者由于企业原因中止合同,由待业保险机构一次性发给救济金。发放标准由各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四条 待业职工享受待业救济期满后,因病暂不能就业者,经县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由待业保险机构依照社会救济标准按月发给生活补助费,最长不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由社会救济部门负责救济。

  第二十五条 待业职工达到离休、退休条件,由待业保险机构出具证明,凭证办理退休养老的有关手续,按职工养老保险有关规定,享受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六条 待业职工的转业训练费、职业介绍费和生产自救费三项费用之和,可按上年度待业保险基金总额的20%提取,使用办法由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page]

  生产自救费的使用为有偿使用,使用单位必须按期带,急归还。

  第二十七条 转业训练费的开支项目为:

  (一)待业职工培训基地对待业职工进行转业训练必备的设备购置费;   (二)待业职工进行转业训练的培训费;   (三)补助建立转业训练基地资金的不足部分。

  第二十八条 生产自救费的开支项目为:

  (一)扶持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生产、安置待业职工的费用;   (二)组织待业职工参加各类企业举办的生产自救项目的费用;   (三)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自办和与社会联办生产自救基地的费用。

  第二十九条 职业介绍费的开支项目为;

  (一)待业职工职业介绍业务费;   (二)待业职工职业介绍的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费。

  第三十条 待业保险管理费从待业保险基金中提取。市待业保险管理费按待业保险基金总额的6.5%提取,省待业保险管理费由市按待业保险基金总额的0.5%提取,按月上缴省。

  管理费开支项目为:

  (一)待业保险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补贴;   (二)集体福利费;   (三)宣传费、业务费、公务费;   (四)设备购置费;   (五)奖励待业保险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的费用;   (六)其他与待业保险管理工作有关的开支。

  第三十一条 由省统一调剂使用的待业保险基金用于待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地区的破产企业、经省政府确认为濒临破产企业待业职工救济金的补助,具体使用办法由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二条 在保证待业保险各项费用支付的前提下,可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购买国家债券,或者在有关部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委托金融机构以短期贷款的方式,实现待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增值部分并入待业保险基金。

  待业保险机构不得将待业保险基金用于风险性投资。

  第四章 待业职工管理

  第三十三条 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职工待业后,持有关证明材料到户口所在地待业保险机构办理待业登记手续,领取《待业职工手册》,凭《待业职工手册》按月领取待业救济金,享受其他待业保险待遇。超过三十日不办理待业登记手续的,视为放弃享受待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三十四条 待业职工救济期满仍未就业者,按社会待业人员管理。

  第三十五条 鼓励企业招收待业职工就业。鼓励待业职工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企业招用待业职工,待业保险机构须将待业职工应当享受的待业救济金一次性拨给招工企业;待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待业保险机构须将待业职工应当享受的待业救济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第三十六条 待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或停止享受待业保险待遇:

  (一)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   (二)领取救济金达到规定期限的;   (三)在领取救济金期间参军或者出境定居的;   (四)两次不接受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的;   (五)在待业期间被劳动教养或判刑的;   (六)擅自离职的。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七条 未经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拖欠待业保险费的,按日加收欠缴额 0.5%的滞纳金。滞纳金在企业留利中列支,由企业开户银行代为扣缴。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以非法手段领取待业救济金和其他待业保险费的,由待业保险机构追回其全部非法所得。

  第三十九条 对截留、侵占、挪用待业保险基金的,除追回本金及其非法所得外,还应当由主管部门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待业保险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拖欠支付待业救济金和其他待业保险费用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 按规定有偿使用待业保险基金的,应当依据合同如期归还全部本息;不能按期还款的,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欠款额0.5%的滞纳金,由银行代为扣缴。

  第四十二条 待业职工认为其待业保险权益受到侵犯的,可向被认为侵犯权益机关的上一级机关中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待业保险,依照本条例执行,待业保险费在事业单位自有资金中列支。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