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管理 > 上海市加强社区外来劳动力管理

上海市加强社区外来劳动力管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30 20:04:23 人浏览

导读:

30出头的朱阿花已经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尽管个别地方还能听出丝丝的苏北乡音。毕竟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干了10年,这期间,家里推掉了土房盖起了小楼,朱阿花却从此再也不属于苏北那块贫瘠的土地了。前年,纺织厂限产压锭、关停并转,朱阿花含泪告别了隆隆的纺机走出了

30出头的朱阿花已经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尽管个别地方还能听出丝丝的苏北乡音。毕竟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干了10年,这期间,家里推掉了土房盖起了小楼,朱阿花却从此再也不属于苏北那块贫瘠的土地了。前年,纺织厂限产压锭、关停并转,朱阿花含泪告别了隆隆的纺机走出了厂门。不久,在纺织厂宿舍区内,人们蓦地发现了一家阿花发廊,忙里忙外的正是那个下岗的民工朱阿花。原来,朱阿花下岗后在老乡开的一间发廊里从洗头学起,如今已是技艺不凡。她接来苏北的丈夫和儿子,拿出家中的积蓄自己挑起了门脸儿,生意红红火火地做起来……

像朱阿花这样由工厂走进社区服务业的外来民工在上海目前约有13万人。近年来,上海的纺织、仪电等传统产业正经历着结构调整、重组兼并的改革“阵痛”,在产生着数以十万计下岗职工的同时,外来劳动力则更快地失去了打工的饭碗。据统计,上海市近年来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人数锐减,从12年前的50多万人减至目前的28万多人。以上海纺织业为例,结构调整前行业内使用外来劳动力2万多人,而今只有2000多人。

民工“下岗”何处去?返乡回家、远走他省之外,更有很多人凭借在沪多年对环境的熟悉、人头的熟络、市场的了解而转向了社区。去年底,上海市闸北区劳动局对该区共和新路、彭浦新村两个街道进行摸底调查,发现社区从业人员中有54%是外来人口。也就是说,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每两人中必有一个是操着异乡的口音。从家中保姆到户外保洁、从理发缝纫到餐饮娱乐、从房屋装璜到流动摊贩……外地人成为了城里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社区内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今天我们动员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到社区去实现再就业,而早在20年前,外来务工者便以对市场敏锐的洞察而涌入了社区,开发着社区的就业岗位。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放开经营,街头集贸市场逐步扩大,外来人员涌入从事运输和贩卖;1992年以后,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项目,从而吸引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外来人员作为技术骨干;此外还有社区内走街串巷的无证摊贩以及打短工的人员等。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社区服务价格低廉、经营灵活,对繁荣市场、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项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