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分析 > 关于高职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高职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21:33:05 人浏览

导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而职高是中等教育。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都可以招收“高职”。高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而职高是中等教育。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都可以 招收“高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修完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且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证书,并与普通大专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一、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严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突出的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截至2003年9月初,高职高专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5.7%。它不仅低于本科高校83%的就业率水平,更低于中职毕业生90%多的水平,把总体就业率水平拉下来一大截。2004年,在高校毕业生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50万人,比2003年增加42万人,如果就业率仍然上不去,就会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大问题。

2003年北京有8000多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0%左右,与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5.3%相比相差甚远。而2004年北京高职毕业生将创纪录地达到13647人,高职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2.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奇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职专门人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 35%,高级工比例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按照“十五”规划,中国高级技工的比例应当达到15%,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人。

国内许多企业开出年薪28~30万的高价,竟然请不到一名高级技术工人。北京市统计局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会急需的月薪超过5000元的“十大职位”中高级技术工人就占了4个;一些企业老总发出“找一个高级技术工人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的感叹。近日有消息称,日本高级技工正通过有关民间组织与中国联系,有意来华“再就业”。上海市已通过人力资源公司的运作以70万元的高价引入日本高级技工。

二、原因分析

一方面是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国家培养的大量高职生找不到工作,这一巨大反差暴露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以及人才市场供需相脱节的矛盾。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状况。研究不同专业的就业率,我们发现,工科类就业率普遍高于文科类就业率,如数控机床、汽车修理、检测等专业的人才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什么紧缺的专业和人才没有及时调整上去,高职院校并非对市场需求不敏感,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某些省份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标准。一些从中专升为高职的院校,现在拿到的财政拨款还是1993年办中专时的标准。国家和省高等教育经费的安排,如生均经费、专业和课程建设经费等基本上也把高职院校排除在外。发展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2.高职教育缺乏特色

1998年以后由于国家“三改一补”和“三多一改”的新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98年后新增加了480多所高职院校,往往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有的办成了“压缩饼干”,有的又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在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从市场的需要出发,分析相关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否则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际技能不如中职,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也难怪社会上有把“高职”当“职高”的偏见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同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大自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不符合市场的需要终究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3.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统一的规范

除通过学校“制造”的产品——学生外,社会上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一所高职院校的优劣?似乎没有。本科院校有“211工程”项目学校,中职学校有“国家级重点示范”,而高职院校目前缺少一批这样的示范性学校。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比较灵活,但同时也缺少必要的指导。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是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分析来自主设置专业,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至今还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专业设置功利主义严重、带有随意性和粗放性、低水平重复等令人担忧的现象。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专业目录可以遵循,高职院校同样敢需要这样一份专业设置的指南和规范。

4.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和择业心理出现偏差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定位上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时代的终结和“大众化”时代的悄悄来临,大学生一直是社会“稀缺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变化,意味着很多大学生“白领梦”的破碎,等待他们的未来更可能是成为“蓝领”、“高级蓝领”。事实上,这也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就业和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所有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所欠缺的一环。一方面,高职生就业问题严重,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高薪诚聘技能型人才不能满足需要,导致这一错位的很重要原因是就是高职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三、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目前,我国已经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调整为“一大批研究型、学术型的高级人才”、“数以千万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难度素质劳动者”,呈人才阶梯型发展结构。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技能型” 、“应用型”人才的比例将迅速上升。

高职教育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德国,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工业和经济迅速崛起,很快成为工业化经济强国,其“秘密武器”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得好,这已经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

中国在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必将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此,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教育部将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制造业方面启动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并将其纳入今后5年“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培养至少30万制造业中紧缺的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需求。

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4个方面分18条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意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明确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教学,保持同经济和社会直接、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并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必须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跟着未来的市场转,与行业、 企业紧密联合。由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质量的评估。学校的课程大纲由企业和专家、教授及教育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一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分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已经呈现出优势,有的毕业生往往还没有毕业就已被预定一空,就业率高达99%,特别是汽车修理、数控机床、检测、机电、计算机等专业更是供不应求。一些文科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5%。

2.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

一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实操水平有限,一些中职毕业生理论功底较欠缺,而高职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人才培养中的这一缺陷。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将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理论课与实验、实训和实践融为一体,切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社会调查表明,实验和实训应以校内教学基地为主,建设一套与课程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提倡40%以上的专业课到实验室上,并为学生获取社会认可的技术等级证书提供条件。

企业可与学校建立对口的实训基地,尤其是一些外资企业,这对高职生掌握与企业同步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学校则可根据各个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课程,进一步细化专业,对口培养技术型人才,了解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缩短“磨合期”。学校也可以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保证。

目前,教育部已计划在全国遴选并建设40个左右高水平、开放式、 区域共享的高等职业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实训中心。2004年将在80%的高职院校中实现毕业生的“双证书”(毕业证和技术资格证)制度,确保毕业生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素质。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人力资源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教师,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老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乃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因此,高职院校应拥有一批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应以充分利用地区师资资源,加快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指导思想。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办法,对教师的进修与培训、考核、职称聘评、课堂教学质量、科研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和学术水平,力争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4.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学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适度挂钩。将就业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生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专业思想比较稳固;三是上岗适应性、动手操作能力强;四是能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不同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的人员互相搭配而成。如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电路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中专技校学生担当流水线上的工人,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管理工作如设备维修、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等则是高职工生的责任。如同样是计算机专业,高职生不是去做复杂的程序设计,而是偏向硬件维护或简单的程序编写。因此,高职生要有准确的职业定位,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灰领”,不要和本科生相比。切忌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做好自主择业和独立创业的心理准备,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为从事普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其次,学校应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卡,构建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将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引入市场服务的轨道,与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系统相衔接,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选才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此外,应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为高职生正确客观认识、评价自我,并根据自身的能力、职业性向、专长、人格特质进行准确地职业定位提供必要的指导。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将因此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新机遇。如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尤其是给第三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商贸的繁荣与发展,也将为众多的中小企业、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契机,这些都将为毕业生就业拓宽广阔的空间。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