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分析 > 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与思考

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与思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21:06:35 人浏览

导读:

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高燕翔南京市是全国劳动力市

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 高燕翔

南京市是全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已实现同城区信息网络实时动态连接,资源共享。今年1—3季度通过市、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招聘的用人单位有6403家,招聘各类人员152802人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择业的各类人员102306人次,已推荐就业81273人次。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1.从需求总量上分析。6403家用人单位进入市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招聘人员152802人次,比去年同期需求总量增加61%,其中第三产业需求人数多达133702人次,占总需求87.5%。数据表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按单位经济类型的需求状况看,私营个体、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分别占劳动力总需求的28%、22%和14%。按行业需求状况看,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制造业列需求前三位,这三个行业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量的75.8%。与去年同期比社会服务业需求增加20%,社会服务业需求量稳步上升,主要是商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发展较快,用人需求量不断增加,即将开业的时代超市与大洋百货人员需求都在300—1000人以上。制造业需求也比去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新增就业岗位。批发零售、餐饮业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需求人数稳中有降原因是我市城市环境改造、景观道路建设,临街商业网点、餐饮店拆迁停业导致的。此外,房地产和建筑业需求人数都有所增加,主要是我市城市“撤违新建”工作力度的加大与建设河西开发新区工作的全面展开,重点工程陆续开工需要大量的房地产和建筑人员有关。按职业需求人数看,用人单位进场招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比例占总需求55%,招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比例为12.24%,需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6.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为5.7%。

2.从求职人员状况分析。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办理求职登记的人员为102306人次,其中失业人员86353人次(应届毕业生4570人、由就业转失业62638人)、下岗职工4531人次、农村劳动力10823人次、城镇在业人员496人次、离退休人员103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人数增加36%。按文化程度分,求职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占3.32%、大专学历占11.14%、高中学历(中专、技职校)占56.62%、初中学历占26.2%,小学及其以下占2.71%。求职人员中青年居多。具体比例为16—24岁占28%、25—34岁的占32.5%、35—44岁的占30.8%、45岁以上占8.7%。从求职意向看,求职人数相对集中选择商业服务业所占比例为48.1%,另有15%的人选择行政管理及业务主管等职业,8.1%的人选择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还有5.7%的求职者愿从事生产运输机械操作工作。

二、劳动力市场现状与存在问题: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且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不争的事实。就业难,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同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的求职者在市场上找工作难度更大。有的求职者逢“会”必到,成为招聘会的“常客”。每次应聘均无结果,对找工作已失去信心。但是,用人单位也时常反映招人难,有的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并不高,待遇也不低,确因种种原因招不到人员或招不满。市场内劳动力资源储备不足,技能人才十分缺乏。今年10月,苏宁电器集团拿出15个工种,1000个岗位招聘“4045”下岗失业人员,报名者达7230人,其中5548人竞争450个营业员、保安、保洁、辅助工岗位。而400个家电维修工岗位仅有66个报名,明显冷热不均。其他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虽然有一些报名者,但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较少。经过考核、面试、体检几个环节,最终只有418人被意向录取,参加上岗前培训。此次招聘结果表明,大多数求职者只顾眼前找工作,而不注重技能培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劳动力技能与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是劳动力市场的一大基本矛盾。

2.用工多样化、社会保障程度低,劳动者只得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参保。随着个私经济的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个体和其他经济组织已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今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用人单位中43%是非公经济用人单位。经各公共职介机构中介匹配实现就业的人员,用人单位为其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参加社会保险的只占35.63%,而64.37%的劳动者作为自由职业者身份只能参加养老保险,不能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也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这部分人就业稳定性极差,经常是“骑着马找马”,不能安心工作。

3.劳动力信息发布不畅,信息利用率低。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虽然实现了信息网络连接、资源共享,但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尚未实现信息网络的连续,市场上每天滚动的上千条空岗信息,难以及时传递供求职者选择,40%的空岗信息因无人应聘过期失效。

4.职业介绍机构的职业指导服务还相对薄弱,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到位。我市现有职业介绍工作人员中,经过培训取得职业指导人员等级证书的屈指可数。所占比例很低,极不适应当前职业介绍工作的形势要求。虽然各职业介绍机构都设置了专门的区域,但尚未正常开展工作。

5.就业观念仍需转变。不同层次的求职者都在抱怨找不到工作,乍看起来是就业岗位缺乏所致。其实不然,年纪轻有学历的求职者大多选择工作环境好,千元以上的白领阶层,不愿从基层做起。下岗失业人员择业时仍然希望到“单位上班”干活要轻松,怕苦怕累不愿从事艰苦劳动,看不上保洁、家政公司和社区就业岗位。一边喊就业难,一边挑三拣四,有的提出上班路远不能干、待遇低不能干、劳动强度大不能干、合同期短不能干。

三、思考与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我们要树立公共就业服务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1.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

(1)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建设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做到人员到位、职能到位、服务到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开发有效的就业岗位、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就业,专门成立劳动就业服务组织,形成社区就业专业化、便民服务规模化、后勤服务市场化、家政服务社会化。

(2)逐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使求职者都能就近享受到各项就业服务。尽快开通网上求职、网上招聘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信息,满足求职者、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需要。

2.逐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使求职者都能就近享受到各项就业服务。尽快开通网上求职、网上招聘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信息,满足求职者、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需要。

2.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强化职业指导服务。

加强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选派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学习、掌握职业指导工作方法,充实到职业指导岗位上来。开展个性化、专业化、多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做到对求职者基本情况清、就业技能清、就业意向清。指导求职人员充分认识自身的潜能与优势,合理定位、正确选择就业岗位,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减少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尽快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加强对用人单位指导,帮助确立择人标准,选择最佳招聘方式,指导规范用工,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开展全程跟踪服务。

3.实行市场就业和帮扶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

开设专为就业困难群体介绍就业的服务窗口。收集整理适合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的“低门槛”就业岗位。送岗到人、送人到岗。举办特色专场招聘活动,鼓励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切实把各项援助行动落到实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