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分析 > 灵活就业“十大招数”

灵活就业“十大招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19:33:41 人浏览

导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一些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拿出了解决再就业的妙方,创造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一、员工租赁将失业人员招至旗下并与之签订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一些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拿出了解决再就业的妙方,创造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

一、员工租赁

将失业人员招至旗下并与之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办理医疗、养老保险,通过比较严格的业务技能培训,考核后租给用人单位。“员工租赁”之法在欧洲非常流行,其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在德国更火,租赁公司旗下的员工已有30余万人之众。

南京市积极借鉴国外的这一有效办法,先后在鼓楼区成立了鼓楼人力资源公司和民营的江苏汇友人才资源公司,推出了“员工租赁”这种新形式。据介绍,用人单位十分看好“员工租赁”这种新形式。据介绍,用人单位十分看好“员工租赁”,认为这样做省去了招聘过程、人事管理、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等项事务,降低了用人成本,对员工不满意可随时退回,避免了用人的风险。现在这两家“租赁公司”的员工,大龄失业女工的比例占到了60%以上。这些原来很难找到工作的员工,现在有了新的“娘家”,因而也有了较稳定的岗位。

二、社区安置

拓展社区功能,按照社区百姓生产生活的需求,开辟就业岗位,使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实现再就业。天津市河西区创建区街两级“助万家社区服务站”,组织失业人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功能,形成了社区卫生清扫保洁队、社区绿化维护队、社区治安巡逻队,为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又成立了家庭管道疏通队、水暖工程维修队、照顾上学儿童就餐的“家庭小饭桌”、家政服务公司等一系列服务性组织。全区12个街道130多个社区居委会,共建立了几十项服务项目,242个服务型社区劳动组织,吸纳近3000名失业人员再就业。

专家指出,我国就业岗位的增长点在第三产业,重点在社区服务业。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城市中,至少有1500万个社区就业岗位有待开发。

三、 异地就业

一些地方现时的就业容量有限,失业人员供大于求,而另外一些地方又对劳动力有着大量的需求。异地就业,也就是利用就业市场的差异性,鼓励失业人员走出去,实现再就业。

吉林省吉林市建立求职资源库和就业去向库,将求职人员按照地域、性别、年龄、专业技能、劳务输出愿望以及输出后的去向等情况分门别类输入,汇编了劳动输出的八大品牌:技术工人、足部及保健按摩师、吉林保安、礼仪服务人员、吉林保姆、吉林月嫂、朝鲜族劳务和吉菜烹调师。2002年该市带着这“八大品牌”资源共7800个人名的“花名册”,赴北京和深圳进行劳务输出洽谈对接。结果被57个用人单位一分而空,最后达成的劳务输出意向合同高达3.3万多人。

四、 创业孵化

创建再就业园区,为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园区接受技能培训,并在园区里进行实践,具备创业能力后,再让这些人员走出园区创办小企业,以带动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北京市于2000年和2001年在门头沟和密云建起两家再就业园区。作为“创业孵化器”的门头沟再就业园区自2000年10月开始运行,目前已培训了四批共260名失业人员,有10多名已走出园区实现了自主创业。不久前,北京提出在3年内建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再就业园区,实现年培养创业人员1000人,安置失业人员1万人的目标。

五、 技能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失业者的“可就业性”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对失业者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多掌握一点技能,创造符合不断变化的雇佣条件,从而尽快地再次找到工作。

佛山市设立下岗职工转业、转岗免费培训项目17个,由下岗失业人员按照市场就业的需求自愿选择培训项目和专业,经培训合格后,发给就业训练合格主导和岗位技能证,并在劳动力市场优先推荐就业。2002年,佛山市共免费培训下岗职工2100人,很多下岗人员得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六、 政府买岗

对一些特殊困难的失业群体,由政府出资购买岗位,让他们在政府的关心下走上岗位。

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两人以上下岗困难家庭逾千户。为了扎实推进再就业工程,该区向辖区内的单位差额购买岗位,岗位范围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内勤和后勤等服务性岗位、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岗位。供需双方双向选择成交后,由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并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区政府据此按每人每月140元标准对用人单位进行补贴。

七、 贷款资助

失业人员普遍存在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启动和经营创业的“种子钱”, 是促进失业人员创业的有效途径。

2001年,沈阳市决定每年拨款1000万元,建立促进再就业的小额贷款制度,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组织就业和创办以吸收下岗人员为主的小型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这项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贷款利率执行国家现行标准贷款利率。政府补贴占贷款利息的75%,贷款人承担贷款利息的25%,2001年以来,小额贷款已帮助2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或自谋职业。

八、 非转农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失业人员到农村就业,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出路,也为农民带来了知识和技术。

河北省兴隆县先后建起北区村果品加工小区等9个农业产业化经济小区和32个专业市场,不仅吸纳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也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目前该县有1300多名下岗职工在农村实现了再就业,占全县下岗职工总数的44%。

九、 鸟式就业

所谓“鸟式就业”,也就是就业人员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哪里有“食”就去哪里。

这种形式盛行于国外。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场上也出现了“鸟式就业”。一些人的就业岗位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夏天卖遮阳伞,冬天做火锅生意。而且,就业地点不限于一地,今天广州,明天可能到北京。总之,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与时俱变”,灵活自如,总能赚一把。

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需要又总是变化着的,这就为非固定单位、非固定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相对于“朝八晚五”的全日制就业形式,这样的临时性、季节性的就业方式,既能适应部分求职者的就业需求,也体现了社会多样化的趋势。

十、 项目推进

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的人力物力参与创造赢利的项目,来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难题,政府只起管辖作用,不直接参与创造就业岗位。

上海市在经历了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后,留下了三四十万属于“女性40岁,男性50岁以上”的下岗工人,在上海他们被称为4050人员。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低,家底薄,是再就业最困难的群体。去年,上海市推出“4050项目”专门用于解决这一群体的特殊困难。“4050项目”是上海市专门为这一就业困难群体“度身定制”的就业项目,由社会各方献计献策、经专家科学评估而筛选出来。迄今已开发项目1214个,其中已经启动的900多个项目,吸纳大龄下岗失业人员4万多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政府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开发的“4050项目”,创造出了一种下岗失业人员、企业、社会“多赢”的促进就业新模式。

据了解,上海市政府的这一做法被联合国劳工组织称为“非正规就业与消除城市贫困”的“上海模式”。

从上述措施可以看出,解决再就业这一当前难度较大的社会问题,只要广开思路,积极寻找新办法、研究新思路,大胆探索创新,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化解各类再就业难题。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