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企业“引智”亟须走出困境

企业“引智”亟须走出困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4 08:24:25 人浏览

导读:

引智”工作的抓手是什么?人才工程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专家学者一直呼吁,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些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整合力量,集中资源,做几件党和国家最急需的大事。“千人计划”就是在这种背

  引智”工作的抓手是什么?人才工程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专家学者一直呼吁,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些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整合力量,集中资源,做几件党和国家最急需的大事。“千人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将在中央、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尽管人才工程由政府主导,但“引智”工作也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如果没有实际应用的话,科技成果被创造出来,也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费英秋认为,目前我国引智工作呈现出的特点是引智的孤立性和产学研引智的分离性。引智数量在上升,科研成果转化却仍在低位徘徊。

  她说: “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技术研究单位非常集中的上海,产生的论文和科技成果数量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但是,上海的产业技术对国外的依赖度却高达75%,上海60.2%的企业技术靠引进,1/3以上的企业都是用国外的生产线。而不少重大发明专利主要诞生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离市场较远,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流产率’颇高。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80%以上产生于企业。这就引发了引智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一个悖论:论文和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却居高不下。在引智过程中呈现地区分割和产学研分割现象,更易加剧创新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其实,关于企业与科研成果的结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已明确提出,要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机制。 “十一五”规划也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对此,费英秋建议,借鉴日本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引智功能,在国际市场上协调国内企业,获得订单后再整合企业和社会的研发资源进行技术攻关,为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创造机会。

  非公企业在“引智”中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的科技研发活动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被边缘化。但是另一组数据却让我们对企业的作用刮目相看。据统计,国际上有6万多家跨国企业控制了世界技术转移的90%、投资的80%。可见,在国际上展现国家竞争实力的恰恰是企业,它不仅是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而且其本身就是科研成果的高效孵化器。在我国,中小企业也是最具活力的企业。据统计,我国的65%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然而,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 “引智”过程中却受到了冷落。有关专家表示,近些年来,有些地方政府引智经费主要针对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非公有企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却另眼相待,这是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定位,不利于扶持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从长远来看,我国如何在引智方面更好地促进本土企业、特别是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是关键所在。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需要,转变观念,管理和服务对象从过去的国有企业,扩大到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应当成为今后 “引智”工作的重点。

  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引进人才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这对于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长期以来,国际人才流动遵循着这样的梯次: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较发达国家;从较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流向少数最发达国家。太原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部副教授孙林叶认为,当前科技人才流动的总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人力资本收益低的地区流向人力资本收益高、科技水平高、科研设备先进、环境优越、待遇优厚的国家和地区。而我国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这决定了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引进人才时要提供更为优厚的条件。比如印度政府创立了 “科学家联营”,作为人才回国后的科研和工作基地,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科研设备和资金。我国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显著。从大环境上看,民营企业虽然处于 “引智”的弱势地位,但是仍有可以利用的优势。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给引进人才股权激励,人力资本能够参与分配,实现知识的资本化。

  “引进人才”但不能“迷信人才”

  不少企业在引智中,有一个美中不足的问题,那就是未能处理好 “引外智”与 “强内智”的关系。注重了“引外智”而忽视了 “强内智”,不但影响了外智引进后的成效,也挫伤了国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孙林叶认为,现在有的企业过于迷信引进人才,明明原有人才可以解决的问题却非要请海归,请外国专家来,结果挫伤了本单位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企业聘请了外国专家来工作,但却不注意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又没有充分挖掘本单位人才的潜力,结果专家走,技术也没有学到手。所以,企业应该处理好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人才,只要是 “人才”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应区别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大力引进人才是因为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高精尖人才的数量不及发达国家,但不表示我国就没有优秀人才。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