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给“薄情”的武大一份理解

给“薄情”的武大一份理解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1 20:44:54 人浏览

导读:

近日,网贴曝武汉大学知名教授张在元病危遭校方解聘。校方派员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对此,武大宣传部回应称,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建议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广州日报》

  

  近日,网贴曝武汉大学知名教授张在元病危遭校方解聘。校方派员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对此,武大宣传部回应称,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建议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广州日报》11月17日)

  俗语云,没什么不能没钱,有什么不能有病。显然,当张在元教授不幸身患重病后,武大在这件事上,就被拖入了“没钱”的窘境,当然,说一所大学“没钱”是不可能的,但说它陷入了成本无法承受之重,较为准确。笔者认为,这件事的核心是:病魔戏弄着契约精神与道义担当。

  所谓契约精神,就是武大所回应的,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为什么会有这种约定,无疑同目前各种用工形式多元化的职场景象有关,各类大学在产业化操作下,其就职人员构成已然出现了多层结构,最核心层是受国家委派,承担大学领导管理运作的最高权力层;之外有紧密层,是大学从官办走向市场化操作之初,国家还得兜着的所谓体制内铁饭碗,这部分人存在有限的动态管理,以体制内定编制方式维系其饭碗,所有可能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他们均可以“老人老办法”的赦免金牌规避风险,其所享受的工资福利保险各方面的待遇是较高级别的;再之外,是一般而言大致可占到员工六七成的松散层,其以“铁打的校园流水的教师”为特色,实行流动性管理,多以所谓“院聘”甚至“系聘”方式维系其饭碗,其福利待遇和“在编”的相差较远。张在元教授虽贵为武汉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其聘用方式无疑也只是松散层级别,属于外聘的“高级临时工”,对此,约定其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就不难理解了。

  而所谓道义担当,就是世人共识、公序良俗,人们都认为既为大学,便理当有较高的道义责任担当,尤其是对濒危功勋教授做出解聘之举,则显然是兔死狗烹、寡情薄义,于是舆论的炮轰便不可避免,哪怕武大已然仁至义尽,之前学校除补贴16.5万元又垫付68.6余万元的费用,且依劳动法行事,建议张教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也会被网友讽其冷血,丧失人情味而找借口,自毁名声,合法而缺德,非名校所能为。

  试想,当病魔来袭,且其救治费用成天文数字、无底洞之时,作为一个企业若做出类似武大这种举动,估计人们没有这般义愤,会称其在商言商,谁当家也会如此选择;若是一贫困家庭遇到这种情况,其病人自已或其亲属做出放弃治疗、选掉呼吸器之举时,人们多半是唏嘘感叹,而难有指责之辞;如此看来,武大的选择,也有同样的自保意味,按我国目前的体制和政策,无可厚非,对此,我们何妨也予以理解。[page]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尚无厚重医保铠甲抵挡病魔(甚至连新农合“薄衣”也还没披上)的百姓吧,其赤手空拳,唯求上苍莫降病于身,那一个庞大得惊人的群体,更让人揪心。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