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案例 > 解雇辞退 > 解雇孕妇要给予什么补偿

解雇孕妇要给予什么补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9-28 17:16:12 人浏览

导读:

公司要解除员工是需要符合相关规定,如果员工发声问题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或者是自身条件达不到,公司聘用要求都是可以进行解除,那么解除孕妇,它的补偿标准有什么?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解雇孕妇要给予什么补偿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公司要解除员工是需要符合相关规定,如果员工发声问题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或者是自身条件达不到,公司聘用要求都是可以进行解除,那么解除孕妇,它的补偿标准有什么?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解雇孕妇要给予什么补偿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一、解雇孕妇要给予什么补偿

  1、若怀孕女职工存在法定过错,即《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之情形,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2、若怀孕女职工不存在法定过错,则属于违法解除,应当支付赔偿金:二倍的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支付一个月;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

  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里第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87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二、如何支付怀孕女职工工资

  1、工资和津贴: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参加生育保险的,依法领取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生育津贴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差额不妨由企业不足。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的,由企业照发原工资。各地的计算标准和项目略有不同。

  2、生育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生育,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符合当地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规定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超出费用由职工个人承担。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工作领域都有妇女的身影,妇女怀孕后,被用人单位辞退的情形也比较常见。女职工应了解单位能否辞退怀孕女职工,如果在职场上遇到用人单位违法辞退怀孕女职工的情形,劳动者一定要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女职工还要知道企业应如何支付怀孕女职工工资,工资问题对于每个劳动者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企业不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资,女职工可以来电咨询律师,看怎么解决对自己最有利。

  三、被非法辞退该怎么补偿

  1、经济补偿金

  参考《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我们知道:“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同时,参考《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对用人单位非法辞退行为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代通知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章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接触劳动关系,应当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因此,如果公司存在非法辞退的行为,而又没有提前三十天通知,劳动者一方还可以向公司主张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3、其他形式的补偿金

  除了条例中规定的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的一般经济补偿外,我国法律还对非法辞退的经济补偿做了其他的一些补充规定:

  (1)失业补偿金:如果是单位裁员,可以申领失业金,不过要单位累计缴纳失业保险满12个月。

  (2)违反相关法律而被认定为合同无效的,可以申请相应的经济补偿。根据第二十八条:“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例如,如果双方的劳动合同是约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则已经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而应被认定为无效,劳动者可以要求根据实际出勤情况领取一定的劳动报酬或者加班费。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解雇孕妇要给予什么补偿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于怀孕女职工如果存在法定过错,解除劳动合同是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无没有存在过错,解除劳动合同是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站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